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藏区电网建设者范亮:难忘雪域高原帮扶情
发布时间:2014-12-10 16:05:44   作者:佚名   点击:

  难忘雪域高原帮扶情

  报告人:范亮

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员工范亮,也是藏区电网建设者之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范亮,是国家电网都江堰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从去年初到今年9月,我作为成都供电公司“电亮藏区”对口帮扶的成员,登上了四川省海拔最高的石渠县,亲身经历了藏区电力一步步艰难成长的壮美历程,亲眼目睹了那里从冬夜空城到高原明珠的历史巨变。

  小时候,美丽的圣地高原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可到了那里一看,却一下子让我傻了眼。石渠县平均海拔42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年平均气温零下7度,最低温度零下45度。记得2013年初,我们从成都出发,坐了3天的汽车来到这里时,正值冬季的石渠,狂风、暴雪、严寒、冰冻,接下来的头痛、气短、乏力,吃不下饭……别说工作,在这里生活下去简直都太不容易了!

  虽然2012年竣工的“新甘石”联网工程让石渠县城通了电,但一想到石渠还有近万户牧民没有用上电,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这些帮扶人员就睡不着觉,我们的职责就是把电力文明送进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为四川藏区电力的发展操一份心、尽一份力!

  高原施工的黄金季节集中在六、七、八月,但为了尽快让边远地区通上电,我们在冰封期就开始动工。今年3月,10千伏嘎赛线的立杆施工正式开始,第一步是在高原冻土层上挖出两米深的电杆基坑,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有两大难题,一是交通条件恶劣,挖掘机等大型施工机具根本上不去;二是高原生态脆弱,不能用炸药、放炮,只能靠人工开挖。高原冻土层很厚、很硬,一丁锄下去,手被震得发麻,却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看见牧民烧牛粪取暖、做饭,一个同事灵机一动说:“用火烤冻土,烤一层挖一层,可能行!”于是,我们漫山遍野去捡牛粪,看到牛粪就像看到了宝贝一样,立即跑过去,捧起来放在雨衣里。一天下来,满手、满脸都是牛粪,大家相互打趣说,这是世界上最有营养的面膜,鲜花就应该插在牛粪上。就是用这种带着牛粪味的土办法,我们挖了2万多方冻土,立起了16000多根电杆。

  查加村通电那天,我遇到了70来岁的藏族老阿妈西姆,她一只手摇着转经筒,一只手拉着我说:“前些年政府送来了太阳能板子,能点个小灯泡,看一会儿电视,现在可以守着电视看了,好得很哦,多亏了你们啊!”

  对于我们来说,用电入户只是电亮藏区的第一步,最艰难的是电网运行维护,它不仅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安全用电,还关系到藏区电网的长远发展和规范管理。

  记得刚到石渠的第二天早上,在县城街上,我们无意中就看到一幕惊人的场面:身穿藏袍、头戴毡帽的石渠供电公司计量员巴松,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没有任何安全监护的情况下,直接爬上电杆,将开关拉开。

  “巴松,别动!你不要命了哇?”我生气地大吼,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电杆下,临时当起了他的监护人。巴松下杆后,一脸无辜地说:“有这么凶啊?!我们以前咋从来没听说过呢?”后来巴松还告诉我,有时候为了图方便,甚至直接在开关的操作机构上系上绳子,要停电,就直接拉绳子。

  我听后哭笑不得,感觉组织上派我们来帮扶真是太英明了,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规范、安全的作业秩序。

  为此,我们办起了夜校,集中强化训练当地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行为,但是当地员工文化偏低,很多员工会讲汉语,但不会写,有的根本就听不懂汉语,于是我们找来翻译,连比带画现场同期讲解,有时为了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翻译、当地员工都会急出一身汗来,但这还不够,我们又带他们到生产现场做亲身示范。慢慢地,以前那个随意的巴松变得越来越勤恳好学,一到现场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履行安全手续,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渐渐地,安全意识在巴松和他的同事们心中发了芽、扎了根。

  曾经有人问我:“在石渠帮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说:“除了人的因素,最大的困难还是自然环境恶劣。”

  记得去年12月的一天傍晚,在海子山临时修建的碎石简易便道上,我们的车胎被扎破了,换上备胎后又被扎破了。气温已降到零下三十度,除了我们这辆抛锚的工程车,只有茫茫的大雪,更为要命的是——手机没有信号,这让我们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眼看天快黑了,怎么办?要想活,只有走!夜色中,隐约传来阵阵狼嗥,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们相互搀扶着,捡起石头握在手里壮胆,跌倒了再爬起来,鞋子里面灌满了冰渣子,双脚全被打湿冻僵,几乎失去了知觉。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就在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远方的一点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那是一家牧民的帐篷。我们几个抱在一起,激动得大叫:“得救了!得救了!”

  在牧民平措的帐篷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情和纯朴:他把所有被子、毯子都盖在了我们身上,热乎乎的牦牛奶,香甜可口的糌粑,让我们很快恢复了体温。他用手指了指帐篷里的电灯,用不太流畅的汉语激动地说:“好人!好人!。”直到今天,有时我还会梦到在平措的帐篷里喝奶茶、吃牛肉的情景。

  2013年的春节,是石渠通电后的第一个春节,除夕晚上,石渠县城灯火通明,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欢乐的景象让我们深深感到,当地群众快乐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宽慰,也是对我们辛苦坚守的最大鼓励。

  在石渠变电站值班室里,我们的“年夜饭”是三个热面一个凉菜,有香菇炖鸡方便面、麻辣排骨方便面、番茄鸡蛋方便面和风干的牦牛肉,大家端起碗,以汤代酒,互相碰“杯”,祝福石渠迎来第一个光明的新年。

  就在大家欢声笑语之际,一个电话突然响起,同事冯天志说:“大家不要闹了,我接个家里的电话!”大家都一致要求:“按免提键,我们都分享分享。”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爸爸,我和妈妈好想你!你快回来和我们一起吃汤圆吧,这是我学着做的,你尝尝,好吃吗?!”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想起了年迈的父母,想起了即将高考的儿子,想起了妻子那句“家里的事,你一点忙都帮不上”的责备。周围的同事也都开始抹眼泪,有的说想儿子了,有的说该去看父母了,有的说该陪怀孕的妻子去胎检了。

  现在,我已回到了都江堰,但我觉得帮扶藏区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年多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收获的日子。值得欣慰是,我们培训的当地员工已经成长起来了,新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了,工作规范起来了,新一批帮扶人员又接过了我们的接力棒,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相信藏族同胞的生活会更好,相信藏区的明天会更好!

  谢谢大家!

上一篇:国网员工黄丽:让我难忘的“电力天路”建设的英雄们
下一篇:理塘县退休教师所波:康巴牧民喜迎通电幸福生活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