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名片
航空与燃机产业是奠定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我省的产业优势和科研技术实力明显,去年已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经济规模国内领先。航空方面,我省是全国四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拥有成飞公司、二重万航等整机和部件制造企业。燃机方面,布局了东方电气、中燃涡轮院等重量级单位。同时,我省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机头、综合航电系统、机载系统及设备、结构模锻件等多项国家攻关项目。
前沿调查
东方汽轮机公司位于德阳,厂区内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工装。
产品开发处处长方宇也是“蓝精灵”的一员,他去年开始负责设计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千瓦燃气轮机。“这是机械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方宇介绍,燃机是一个国家最高制造水平的体现,但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5万千瓦燃机是关键,研发出来就能冲破垄断。”
从无到有
10年间占领半壁江山
东汽的燃机事业,发端于2002年。东汽与日本三菱签署协议,引进其先进燃气轮机制造技术,从此中国的重型燃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2005年,东汽第一台F级重型燃机试车成功。5年后,福建莆田电厂3号机组投运,这台由东汽制造的35万千瓦燃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它是东汽多年来的“集大成之作”,其国产化率达到79%,创下国内燃机国产化率的最高纪录。
这个数据值得所有东汽人骄傲,但也是我国整个燃机行业的痛。因为79%,已是燃机行业国产化率的极限。“燃机里的涡轮叶片要承受超过1400℃的超高温,国内没有人能做,与此类似的核心部件占了21%,被老外紧紧抓在手里。”方宇表情凝重。
去年东汽完成12台重型燃机,数量上成为全国之最,并占据国内50%的市场份额。
但一切没有看起来那么好。国内燃机行业,哈汽、上汽、东汽三强争霸,其实三者背后分别是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的核心技术。那些被外国人“紧紧抓在手里的”部件占总机的五分之一,却蕴含了三分之一的价值。
燃机整机售出后,透平动静叶片等关键部件两万多小时就要检查并更新,相比整机,备件市场更为可观。但却因为没有技术,备件市场只好拱手让给他人。
从外国垄断到自主产权
“突破了它,就有了一切”
作为国内重型燃机行业的“先行者”,东汽决定突破国产化率79%的极限。“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东汽很早就开始布局。”方宇介绍,早在2008年,东汽就率先在业内实施5万千瓦重型燃机的自主研发项目。
但燃机研发涉及技术庞杂,单打独斗很难取胜。今年3月东汽牵头成立四川省燃气轮机产业联盟,整合中科院成都分院、二重、成发等共23家川内单位资源,合力突破燃机研发的技术难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张支铁认为,燃机研发的意义不仅在行业本身,它对我省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突破它也要集全产业之力。
外国人已能做35万千瓦燃机,自主研发为什么选5万千瓦燃机?
“选择这个机型,因为它‘能上能下’。”方宇介绍,5万千瓦燃机的涡轮叶片、燃烧室等关键技术基本与更大功率的燃机处于同一级别,研发成功后,“向上走”可以生产大功率燃机,并不存在技术屏障。而“向下走”可以造体量较小的燃机,广泛运用于船舶动力、分布式能源等诸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无论是加强现有重型燃机市场的话语权,还是未来拓展千亿级新市场,5万千瓦燃机的研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东汽5万千瓦燃机包括所有结构以及核心部件在内的设计方案已经定型,并已成功掌握燃气轮机核心部件——高温燃烧器的制造技术。今年10月,将进行压气机分段试验,这是研发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不久后,还将进行燃烧器常压等试验。
按照东汽重型燃机自主发展规划纲要,几年后,5万千瓦重型燃机设计、试验及制造将全面完成。与此同时,东汽也在积极申请国家重大专项重型燃气轮机研发项目。
原标题:东方汽轮机:摘下皇冠上那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