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权威解读:新能源汽车竞速 如何理性抢跑?
发布时间:2014-9-23 13:23:33   作者:佚名   点击:

  嘉宾

  董 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符钢战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

  朱元巢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持人

  吴亚飞本报记者 董世梅

  圆桌对话

  要快跑,更要理性

  记者: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加快上马新能源汽车。

  董扬:目前国家出台了不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举措,很多地方都想抢占先机。但需要厘清的是,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等于漠视传统汽车产业的现实,应该“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毕竟,燃油汽车是“进行时”,新能源汽车则更多着眼未来。四川发展汽车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府服务好,在全国汽车产业布局加速西进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重点抓好成都、泸州等推广应用城市,稳步推进。

  朱元巢: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隶属东方电气的东风电机的电动汽车设备就进入美国市场,此后我们电动汽车产品也一直在推动。但追求与现实还是有差距,2009年,我们上了5万辆电动汽车电力总成产能,然而,去年卖出不足1000辆。我们不指望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一夜之间敞开。因为,相对于传统汽车来说,眼下新能源汽车在巡航里程、成本价格、社会充电装备配套基础条件和维修使用习惯等方面,都还存在应用推广的难题。

  目前,各地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情很高,在热潮之下要冷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实,理性认识才能合理规划。

  要技术,更要应用

  记者:应用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老百姓更多的还是从价格、便利的角度考虑购车。

  符钢战:过去十年,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放在如何“造车”、如何发展技术上。但好东西的应用需规模化,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同时,产业化和技术是相互的。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盈利驱动等因素将促进商家开动脑筋,不断更新技术。

  应用系统领域有个“互补产品”理论,例如钢笔和墨水,要两样同时存在才能更好发挥效益。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互补”的,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系统——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系统。前十年,我们技术发展了,适应系统没跟上,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没跟上,所以产业化、应用推广问题重重。

  朱元巢:应用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但现实是,科研与市场需求总是很容易脱节。要促进产业发展,科研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应用来开展。

  政府并非“法力无边”

  记者:很多人都提到,政府应该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怎么认识?

  朱元巢:政府指导培育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启动,但要尽快启动市场需求,爆发点不在公众,而在政府,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特点。政府应当在公交、社区巴士、专用车等领域重点突破。政府应做好规划,用好的规划引领市场需求、技术研发和企业发展。政府引导培育产业。可以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让既有专有技术又价值观相同的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

  符钢战:政府作用很大,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也不能光靠政府强制,不能光想着公共交通系统,也要过渡到私人用车领域。这需要新思路,将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到消费者层面,同时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在欧洲的“电动汽车共享模式”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政府并不是“法力无边”。比如政策补贴更多应用在公共系统的发展,私车领域的调控力度有限。而且靠政府补贴很难维持,即便政府补贴了也要考虑支撑能力,更要考虑的是一旦补贴政策取消,又会怎样?

  原标题:新能源汽车竞速,如何理性抢跑?

上一篇:东方汽轮机:摘下皇冠上那颗明珠
下一篇:川汽:借新能源汽车打“翻身仗”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