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历史与艺术的无隙缝合——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发布时间:2014-9-2 13:01:56   作者:佚名   点击:

历史与艺术的无隙缝合

刘彦武

  历史是文学创作的富矿,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创造素材和广阔的书写空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历史剧,是文学,是以历史真实为依据的文学。同时,历史剧又不是历史,不是照本宣科,必须有艺术的虚构与创作。把反映广阔社会生活场景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漩涡中,通过莎士比亚化而非席勒式集中、显著、高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基本遵循。如何突出历史转折这个主题,一是正面渲染主人公沉浮的政治命运转折,二是侧面通过知名人物苏步青学术生涯变幻、普通知识青年人生路途跌宕等烘托社会历史的转换,三是从国际国内科技教育比较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书写大国崛起前的道路转折。小平同志复出后第一次公众露面就是观看1977年“北京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当播音员介绍“观看本场比赛的首长有邓小平”时,全场上万名观众掌声雷动。这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电视剧再现了观众欢呼雀跃,甚至还出现了观众掀起人浪的欢快镜头。据考证,足球场观众以人浪欢庆胜利始于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比赛。这里用人浪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小平同志的爱戴与拥护,既可烘托当时的政治气氛,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球迷欢欣鼓舞的激情场面,也暗示着人民群众对小平同志复出充满希望的喜悦。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作出价值判断。在转折时期决策,情况是复杂的,需要高瞻远瞩,需要魄力与胆识,更需要科学决策。恢复高考,考生范围是否包括下乡知识青年,政策影响宽广。开会让大家讨论,指示下属到学校调研应届生的情况,向老帅讨招儿,向来宾请教外国高考制度,对身边的警卫士兵访谈,整个决策过程历经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这样的拍板当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小平同志的勇于担责、善于拍板的领导能力就跃然纸上。

  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和信仰的尊重。捍卫史实,捍卫记忆,更是对改革开放36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的肯定。生活细节是构筑历史真实的生命,更是历史转折时期的鲜活记录。对细节的选择与雕琢考验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飞针走线的艺术真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时代。陈景润在锅炉房旁边恶劣的工作环境,横溢的蒸汽、丝丝的排气声、地上接水的面盆、堆满书籍和资料的办公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窗明几净的病室,自言在护士精心呵护体重增加了10斤,面对后来撰写《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迟,流露出的难以置信的神情。陈景润工作条件的前后对比,展现了我们党礼贤下士的真诚,也是迈向科学的春天的坚实脚步。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教育打基础,从娃娃抓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00万知识青年是财富。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和邓小平在科技教育座谈会上向科学家们的深深鞠躬和频频作揖,就是我们党重新重视教育,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观念的先声。

  如果说细节是珍珠,那么情感则是串起珍珠的红线。情感是文学的血液,感情的抒发使人物有血肉、有生命,更加栩栩如生和饱满起来。小平对子女的关爱,体现在夫妇坚持用热毛巾给邓朴方耐心仔细的擦洗,让一个瘫痪的年轻人没有长出褥疮,这就是父母慈祥的抚慰。命运未卜的家庭会上,子女分照片,算是给今后留个念想,此时的小平独自抽烟,一言不发,难以名状的场面令人为之动容。而一旦“四人帮”被粉碎的佳讯传来,全家人欣喜若狂,一家人依偎在一起,从此再也不分开了。小平对孩子们说了一句话,“我还可以干二十年”,足见其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深远的政治抱负。搬家照全家福时,电视剧闪回了延安时期与卓琳的恋爱与婚姻的场景,浓浓的爱意化着了一个深情的拥抱,并说“我爱你们的妈妈”、“家庭是个好东西”。这些台词是小平对家人一往情深的肺腑之言。是颐养天年,还是选择再度出山,小平对党和国家的情感,体现在听从党中央的安排,顺应人民的期待,为国家兢兢业业做具体的事情上。正直坦荡,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因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谈到个人对“两个估计”评价时,小平对其彻底否定的毅然表态就是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事业眷眷忠诚的刻写。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田志远与曹慧的侧面对话,就交代了小平同志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态度。剧中的情感戏还包括对对朋友、对同事的真诚、热情,对对手的痛恨与斗争。

  福克纳说过,“过去从未死亡,它甚至没有过去”。书店门口排长龙买书,四邻相亲相知的庭院生活,这些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作为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看此剧犹如重温历史,多少次热泪盈眶,多少次感同身受。文革后,积重难返,拨乱反正,需要多大胆识,在今天,反贪惩腐,重建社会公平又是需要多大智慧!

  (作者系四川省直机关党校教授、省评协副秘书长)

上一篇:王桢: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谈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由来
下一篇:以细节凸显伟人丰采——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