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凸显伟人的丰采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艺术魅力
冯源
为了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由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之一的吴子牛执导、众多当代影视明星倾情加入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历时5个春秋的艰难创制后终于在2014年8月8日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了。随着这部电视连续剧精彩剧情的逐步上演,一桩桩重大的历史事件、一幕幕逼真的历史场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细节、一段段震耳发聩的历史话语,有如一股股巨大而强烈的历史激流涌入广大电视观众的情感内心和审美灵魂,一代伟人邓小平及其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拨乱方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巨大勇气和智慧的辉煌形象便巍然屹立于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感佩和深深的敬仰,方知今天的中国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该剧也迅速成为电视艺术创作者、党史文献工作者、文艺评论家和广大电视观众一致交口称赞的佳作。
作为迥异于电视纪录片的电视剧艺术,最为显著也最为成功的关键莫过于它所表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魅力以及由此给广大观众带来的巨大的审美冲击力,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广泛好评和普遍赞誉,无不与此有着紧密而深刻的关联。倘若从更加细微的艺术角度进行深入考量,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便是以对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事实与历史场景的真实力显和以对那些感人至深的历史细节与历史话语的精准的艺术描绘,从而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冲击力。导演吴子牛先生曾在该剧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到:“这段令人难忘又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不是简单讲述一段历史和故事,更是带领观众走进伟人邓小平的内心。追忆也罢,青春记忆也罢,使我们尽可能的零距离地和小平同志接触,我们希望听到他的心跳,摸着共和国时代的脉搏走。”怎样才能使广大观众走进这位伟人丰厚而博大的内心和灵魂世界?在吴子牛先生看来,莫过于对小平同志这个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富有极为特殊的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生命特质、生活方式、个人行为、话语表达以及围绕着这些细节发生的丰繁的历史场景、特殊的历史事件进行精准的艺术描写和富有力度的审美传递。吴子牛先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塑造伟人邓小平这个极为特殊的艺术典型的。于是,广大电视观众也得以在一个个生动、鲜活、逼真、丰满而又富于强烈审美感受的细节描绘中一步步走进这个伟人的内心,体验、领解、悟会、敬重、景仰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伟人的丰华。
粉碎了“四人帮”之际的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正置身于一个历经了“文革”十年的动荡后百废待兴的时代,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转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宏图,对于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大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几经深思熟虑之后,他向中央主动请缨选择分管全国的科学和教育,因为当时中国的科学、教育不仅是动荡年代的重灾区,更是中国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只有把科学、教育弄上去,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国的未来发展才会有立足之本。因而他决定召开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为了筹备这次座谈会,方毅、刘西尧、田志远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初拟出了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名单一出笼便遭到诸多人的非议和各种质疑,说“在这三十多人里面,起码半数以上是在‘文革’中受到严厉批判的,有许多属于这个白专典型,还有反动学术权威”,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不是在想翻案”。小平同志听了三人对这些情况的汇报后十分严厉地指出:“这次科教座谈会是我们党纳贤荐言的大会,说白了,就是我们党拜师的大会。你既然要拜师父,你没有一点诚心行吗?你必须诚心诚意啊!……否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它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过去说空话的时候太长了、太多了。”当座谈会力排万难得以顺利召开,小平同志走进会场与各位专家逐一握手后叫大家坐下,却无一人敢坐,小平同志只有用一个深深的鞠躬向大家表示“党对他们的歉意”;当小平同志叫大家对全国的科教工作发表建议和见解时,也无一人敢言。面对如此情景,小平同志无不感慨万端地说到:“我知道,我们大家还有很多顾虑,但是同志们呐,你们也知道,国家现在的局面太危急了,我们落后别的国家太多了,如果我们再要不奋起直追,亡党亡国不是不可能。‘四人帮’污蔑我们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我清楚,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是最识大体、最顾大局的,在艰难时刻、在国家面临危急的时候,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就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良传统。”小平同志的这一席发诸肺腑的诤诤之言,令全场备受“文革”摧残的知识分子热泪盈眶。当小平同志听闻了长春光机所王教授含泪诉说自己及其他人因言受到严重迫害,或锒铛入狱或迫害之死的惨痛遭遇后,亲自走到王教授面前拿起、摩挲着王教授那双布满沧桑的手不无深情亦痛彻万分地说到:“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手,我们的党是爱护我们科学家的,我们的国家是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没有科学家,中国就不可能前进;没有科学家,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说,想发生在王教授身上的这种事,我们中国决不允许出现第二次了。”当王教授再次以难以平复的心情和非常直接的言辞说出大家想说却一直不敢说的心里话——压在知识分子心里的是张春桥等人炮制的“两个估计”——此时的小平同志便变得尤为的冷静和睿智,说“‘两个估计’的问题,它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牵涉面广、情况也很复杂,要解决这个问题,它要经过中央全盘的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个人认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事实的,怎么可能把广大的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我坚信,我们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心甘情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个估计’的问题,请大家放心,中央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小平同志在座谈会上这些敢于实事求是的论道和发言,以及对苏步青教授所提问题的果断处置,对李国豪教授、陈景润同志的大力褒奖,对中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恢复的决定,使在场所有的知识分子精英们无不感动之至,也才由此能够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前途,拟或说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前途,并热情高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科学研究事业之中。该剧正是以这样的艺术细节展示,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活画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辉煌形象以及当时中国的历史景象。
随着剧情一步步地朝前推移,更多越来越富有特别的思想内涵、美学蕴意、精神指向的艺术细节也渐次为观众展现——小平同志端着一盆热水缓步朝邓朴方的房间走去,和夫人卓琳一起努力为其撩衣擦身;为了感谢夏默同志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那份真心与赤诚,小平主动为夏默提起放在地上的提包,上前紧紧握住夏默的手;为了能够在学生进校之前编出更好更优秀的教材,小平同志亲自前往李先念的办公室请求10万美金的巨大支持,看望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写教材专家;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力主对那些有争议的考生作文进行复议,对那些优秀考生放宽政审条件;不顾疲劳地阅读专家学者、老干部的来信,竭力主张为“文革”期间、“四五事件”等的受害者平反昭雪……这一连串生动、鲜明、感人、富含蕴意的艺术细节,都令许多电视观众潸然泪下、感佩至深,因为这些细节不仅有力地揭示了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质和坚持党性原则、做事坚忍不拔、行事异常果断、洞察力与判断力非凡的伟人风范,更凸显了小平同志为父的慈善、为人的正直、做事的正派的高迈的人性情怀和人文良知。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打破了伟人形象塑造的脸谱化的艺术佳品,笔者深以为然。当代中国的今天,毋庸置疑地需要这样的电视剧艺术佳品来引领我们的艺术市场和审美接受场域。
(作者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