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变电站员工何文:牦牛团队战高原,奉献藏区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4-12-10 16:05:43   作者:佚名   点击:

  牦牛团队战高原,奉献藏区中国梦

  报告人:何文 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员工、“川藏联网”工程建设者何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何文,是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的一名现场技术员。

  2012年,我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 一直在凉山州木里藏区一个偏远的变电站建设,去年7月,川藏联网工程启动前期准备,我也从凉山州来到了甘孜州。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劝阻我说,“不行,你从小在城市长大,那里环境太恶劣了,你吃不消。”但是我觉得,这样一项条件艰苦、技术要求高的工程,正好是磨练自己的良好机会,更何况作为一名青年员工,怎么能拈轻怕重呢?于是,我主动请求领导派我前往..工程一线。

  从成都出发前往巴塘,两天车程,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山路颠簸曲折,高原反应让我们这群一直在平原上生活的人难以适应。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但大伙儿都坚持着,谁也不愿意停下前进的脚步。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是一到巴塘城郊海拔3300米的象鼻山,施工现场的困难条件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象鼻山上一片荒凉,没水、没电、没信号,所有电器都成了摆设,我们成了与世隔绝的野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我们吃了好几周的“夹生米饭”,兄弟们却开玩笑地说:“夹生米饭好处多,增强消化吃得多”;山上严重缺水,唯一的水源从一口山泉引出,蓄存一晚上也仅够当地牧民和牦牛所需,我们一百多名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根本无法满足。项目部只能依靠一辆皮卡车..从山脚下的县城往返运水,十八公里“送水路”曲折难行,每一滴水大家都十分珍惜,常常一个多月也没有洗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蓬头垢面,忍饥耐寒,像牦牛一样驻守高原,誓言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战斗下去。

  除了气温寒冷、缺水缺电,最难以忍受的是狂风和沙尘。高原上植被稀少,每到春冬两个季节,沙尘暴说来就来。夜里狂风呼啸,板房里弥漫着全是沙尘,我们不得不戴着口罩睡觉。早晨起来,沙子铺在床上已是厚厚一层。大家不抱怨、不退缩,咬牙坚持着。巴塘500千伏变电站..项目经理罗洪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公司领导上山来看望大家时,这位从不叫苦的钢铁汉子..带着哭腔汇报:“吃苦、吃亏都可以,但是兄弟们不能吃沙啊!”

  去年11月的一天晚上,为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基础,我们从白天一直忙到了黑夜。正在大家忙个不停的时候,狂风突袭而来,卷起黄沙拍打在脸上割得生疼。十级大风瞬间将电线刮断,突然一片漆黑,我第一次感觉到害怕。

  我的同事,90后女生蒋洁,独自被困在洗漱间,板房的门窗,不时被狂风刮得“嘎吱”巨响,整个板房似乎随时可能被连片卷走。蒋洁吓得躲在角落缩成一团,忍不住大哭起来。罗洪明得知这件事情后,考虑到女生的不便,马上准备了一辆车想把她送下山去。但倔强的她没有上车,而是选择擦干眼泪..和大家聚在一起共克难关。

  那一夜,我们躺在摇晃的铁床上,不知道狂风..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更不知道板房..什么时候会倒塌,我们..能不能坚持到明天……黑压压的板房里,大伙儿用对讲机故作轻松地讲故事、开玩笑,通过声音相互陪伴和鼓励……同样是那一夜,在30公里外的无人区,施工二队副队长黄鹏的帐篷..瞬间被摧垮,他赶紧抱起身边的测量仪,牢牢的把它护在怀里,但衣物和被子却被大风吹到了..远处的山谷里。

  再苦也吓不退攻坚克难的“牦牛团队”,再难也难不倒英勇顽强的川电铁军。“板帐结合,大山深处建营地;五个上山,无人区里建小区”,针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将板房与帐篷结合使用;将水电、通讯、氧气瓶等后勤物资送到山上。同时,开展工地夜校、“流动书箱”等活动,调节工作情绪,丰富文化生活。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我们都逐渐有了“家”的感觉,工友们的情谊越发深厚,坚守高原的念头也更加坚定。

  办法总比困难多,标准化索道横跨天堑,实名制安全帽对症下药,“仓库超市化”创新库房工作模式,“先锋号水电站”解决施工驻地用电问题,八旋翼飞行器翱翔天际,一项项技术和管理创新,排除了施工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障碍。

  今年6月,工程正式进入五跨金沙江放线施工。无论从工序安排、技术难度还是安全风险,它都可谓是前无古人。塔位海拔高、高差大,最远的塔基距离..相当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总长。为了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参建员工群策群力。项目团队多次检查铁塔,确保细节万无一失;技术人员驻守现场,不断分析推演计算。深夜里,金沙江边的山顶上星星点点,帐篷内灯火不灭,所有人都为了顺利完成跨越而奋战不休。经过500多名参战将士的全力拼搏,我们仅仅用了80余天,便提前完成了全部的跨越任务。看到中央电视台连续4天..直播了我们的..五跨金沙江,兄弟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荣誉!

  11月20日,川藏联网工程正式投运。变电站内一片欢腾,一座座铁塔巍然耸立,一条条银线飞腾延伸,绿色电能满载着希望,送去了我们对藏族同胞的关切和问候。而此时,我想起了项目经理陈必文的几句诗:

  我的调皮女,我想天天陪着你,牵着你爬楼梯,听你牙牙学语。

  我的调皮女,我想天天陪着你,抱着你撵小狗,带你坐摆摆椅。

  可是,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工地太遥远,一去上千里,你在想爸爸,爸爸..更想你!

  简单的几句话,却是一个父亲对两岁女儿的深深思念,一个男人对家人的万分愧疚,这是所有建设者的内心..呼喊……我想起了今年中秋节,接近半年没有回家的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文文,衣服够不够?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在外面要注意身体啊。”我只能轻声安慰他,快了快了,挂了电话我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抱住身边的同事就开始哭,不停地哭。我还想起了变电站的张翊鹏、马骏等兄弟,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却没有见证到自己的孩子降临人世;还有项目副经理伍建明,因为紧张的工期不能回家,只能让刚做完心血管手术的妻子,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还有项目总工彭宇辉,在亲人离世之时,还走在前往塔基的路上,不能见上家人..最后一面。

  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双手支撑起点亮藏区的电力天路。高原上万家灯火熠熠生辉,藏区同胞的光明梦想成为现实,我们践行了自己庄严的承诺。如果有一天,藏族同胞还需要我们,需要“牦牛团队”,我们还将义无反顾,挥洒青春和激情,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复旦投毒案今日上午二审 黄家称绝不原谅林森浩
下一篇:国网员工黄丽:让我难忘的“电力天路”建设的英雄们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