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著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五
矢志航天追梦人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 吴双铁
领导和同志们:
在祖国西南的大凉山,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红色土地上,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在44年的风雨历程中,成功将80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嫦娥飞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走进以车著明为代表的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与大家朝夕相处、并肩奋斗,西昌航天人的忠诚信仰、使命担当和奉献情怀,给了我深深的感动和巨大的力量。
2011年我刚到中心任职,就连续赶上4颗卫星发射任务。在一次总结评估会上,我见到了车高工。那次任务完成非常圆满,各系统的总结汇报顺利通过。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车高工突然从后排站起来,举手要求发言。他用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接连抛出好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依据是什么?怎么改进?”边说边拿出厚厚的一沓数据,一口气讲了20多分钟。身边的同志跟我讲,大家对车高工在会上一次次放炮,既担心又欢喜,担心的是他当众挑刺,让人下不了台,欢喜的是他能帮助大家发现解决问题,打一仗进一步。我想,他的这种较真和倔强,就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事业忠诚的最好表达。
百闻不如一见,车高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许多故事: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他成为偏远山村考出来的第一个全日制中专生,又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国防科大研究生毕业,他积极响应祖国航天事业的感召,主动放弃院校任教机会来到大凉山,成为中心第一个全日制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二十多年来,他怀揣知识报国的志向,一头扎进“数字王国”,创造中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领域多个第一。
当然,车高工也遇到过艰难的选择。前些年,他的中专同学、华中数控机床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邀请他加盟,年薪40万,给股份、给专车、给妻子安排工作。那时他年工资不到4万,老母亲需要赡养,妻子一直没有工作,儿子马上面临上初中,希望能去成都读书,家庭非常困难。妻子有点动心,希望他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车高工几番纠结,递交了辞职申请,但他依然照常上班,任务依然完成得出色。车高工反复掂量,还是觉得自己的舞台在中心、自己的事业在航天,最终选择留下。我曾经问过他:“面对40万对4万的反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笑着对我说“选择40万,无非是银行卡上多个‘0’,我要的是那个‘1’,一个事业、一个信仰。”我想,他是个学数学的,不是不会算账,而是他算的不是个人的小账,他算的是祖国航天事业的大账!
车高工还常讲:“母亲养育了我,党培育了我;一个赐予我生命,一个赋予我使命。只有视使命为生命,将知识转化为战斗力,才能实实在在报答党的恩情。”我们交谈中,车高工多次提及,小的时候,他奶奶经常给他讲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讲他们家遭受的屈辱苦难。每每谈起这段民族的血泪史羞辱史,想到落后挨打的悲惨情景,我俩都会痛彻心扉、心潮难平,更加感到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在群山环绕的发射场里,镌刻着一条醒目的标语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以车著明为代表的西昌航天人深知,祖国要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需要航天事业平台强力助推。近年来,我国高新工程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中心承担起了空间探测试验任务,这项任务标准高、要求严。我参加过任务推演,深知它的重大意义和全新挑战。考虑到车高工和他的创新团队已经在相关技术上取得深度突破,中心决定由车著明担任地面辅助制导的技术总体负责人。为提高制导精度,他创造性设计了“车式”弹道精度分析系统,光是大的数学模型就建了十多个,代码编了几万行,仿真试验做了上千次。由于一次模拟飞行需要近五个小时,之后要立即分析结果、改进算法,车高工和他的团队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半年完成了近三年的工作量。
项目研制的攻坚阶段,车高工被上级评为年度英模人物,我到机房去看他,只见他身子趴在桌子上,眼睛死死盯着屏幕,手指不时地敲击着键盘。看我过来,他用手撑着椅子的扶手,缓缓站起来。我知道车高工有腰肌劳损的老毛病,赶紧扶他坐下。他坚定地跟我说,搞试验,只有100%的投入,才有更高的精确性。现在正是较劲的时候,咬紧牙、豁出命也要搞成。看着车高工和他的同事们熬得带血丝的眼睛,我心里一酸。谁是最可敬的人?是车高工这样一群为使命不要命的好兄弟好同志!
2013年5月,空间探测试验任务一举成功后,车高工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聊起了这次任务,聊起了科技人才培养。临别时,他对我说:“主任,听说组织上要表彰我,我觉得功劳还是记在年轻人头上吧,这次任务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车高工就是这么一种人,任务成功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火箭需要加注燃料,人生需要加注能量。前些年,车高工参加欧洲航天局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他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白天参加各种活动,晚上挤出时间翻看资料。最后半天,代表团到法属摩纳哥公国参观,快结束的时候,车高工却“失踪”了!电话没人接,人也找不着,急得大伙团团转。最后在车上找到了呼呼大睡的车著明,在车高工眼里只有他痴迷的数字和公式。
我仔细查看过车高工的科研成果,他的20个部委级奖项、3项国家发明专利,都集中体现在提高火箭入轨精度上、体现在确保火箭发射飞控安全上、体现在快速精准评估航天发射质量上,与提升中心的科研试验综合能力紧紧相连。许多同志跟我讲,车高工搞科研的最大特点就是,课题全部来自于实践,目的全部是解决具体问题,因而他搞课题的针对性主动性紧迫性特别强,产生的效益就更为直接和管用。
前不久,车高工送给我一本刚刚翻译完成的书《深空探测器》,序言中写道:“万物是变化和有生命的,地球及太阳系也不例外。我们应该设计试验好我们的世界方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人类永恒的乐土,并播撒人类文明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国的大火箭“号脉”,用数据描绘和记录下一条条中国航天走向深邃太空的壮美轨迹,这正是车高工的梦想。
较量就在现在,奋斗支撑成功。目前,中心正处在职能拓展期、任务密集期、严峻挑战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将大力弘扬西昌航天精神,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决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奋力夺取各项任务圆满成功,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的星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