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当宜信公司租下北京SOHO现代城C座一个不大的办公室时,SOHO现代城还是北京的一个新颖地标。那时,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这些新鲜的词语还不为人知。8年过去了,宜信已经凭借年撮合300亿以上的小额借款,年平均复合增长率200%以上,成长为大型的P2P公司。
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行业的领先者——宜信。仅仅经过8年的时间,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在全国有几百家网点,数千名财富管家,万余名普惠金融家。
唐宁,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在他眼里,宜信的成长基因极其简单,就四个字:宜人宜己。
倡导信用 拓荒中国普惠金融
1997年,唐宁在美国念书。曾去孟加拉国学习格莱珉机构小额信贷的模式,当时对一点点钱能够改变贫困农户的命运、给予农户以发展机会的这样一种模式特别感兴趣。
后来,唐宁在纽约华尔街投行工作,也做了相当一段时间和固定收益、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相关的资本市场方面的工作,对美国这种信用体系、信用环境,跟个人信用相关的一些商业模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机会将非常多。
唐宁回忆,早年自己在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投资了几家教育培训类的机构,发现有学员和学员的家长提出边培训边付款,或者先培训后付款的需求。天使投资人就是“既给钱又帮忙”的定位,就去找愿意帮助他们的银行等机构,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国内外的银行都不愿意做,觉得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生人群信用方面不是很可靠。于是,唐宁拿出自己的钱出借给了100位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当然那时也做了相应的风控工作。令大家都很惊讶的是,这群学生还款情况非常好,所有同学都还款了,这就是宜信走向普惠金融的出发点。
2006年,宜信公司在北京诞生。从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借款开始,宜信踏上了普惠金融的创新之路。至今八年过去,作为中国普惠信用和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宜信帮助高成长性人群建立和释放信用价值,助力事业发展,帮助大众富裕阶层规划财产与管理信用价值,实现稳定、安全的财富增值。目前已经在10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全国协同服务网络。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通过信用的方式进行商业互动,人与人之间形成基本的信任关系一定是大势所趋。
“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在中国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体系,对于发展普惠金融事业意义重大。比如宜信在面向农村和城市的小微企业主,还有大量的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时发现,整体的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内,这就用实践证实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信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能够通过一种创新的模式,把这个价值释放出来。”唐宁说。
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一直是宜信强调发展的两大业务,那么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战略?
“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包括三点:首先,帮助普惠金融的目标人群建立信用;其次,帮助目标人群筹措资金,通过P2P模式为个人理财者解决资金问题,后续宜信将和信托公司开展合作,当然也期待着和银行、保险公司开展合作,这些金融机构都会是普惠金融目标人群的资金来源;第三,帮助普惠金融受众人群能力建设。解决钱之外的难题:例如能不能很好地获取客户,能不能很好地做内部管理等等。宜信则可以结合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大数据等等,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内部管理,宜信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小微企业主能够更好地发展。”唐宁指出。
谈到财富管理,他指出,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帮助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和高净值客户去做资产配置,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解决他们财产管理的问题,相当于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创新模式 坚持市场选择方向
8年来,宜信走向普惠金融的道路实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困难与挑战来源于大家对普惠金融概念认识的不足和债权转让模式的误解。
所谓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始用于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而国内最早引进普惠金融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原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