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调查 > 内容

四川2013年全省债务率79% 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年内出台
发布时间:2014-9-25 4:48:07   作者:佚名   点击: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4日讯(记者 陈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加强债务管理。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第一次全体大会上,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围绕四川省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做了报告。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6850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余额1882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余额1153亿元。同时,在债务风险评估上,2013年全省债务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占政府综合财力比重)为79%,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风险总体可控。今年省政府将制定出台《四川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对举债权限、额度控制、审批程序、资金管理、还本付息、监督奖惩等债务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规范。

  截至6月底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6850亿元

  2013年,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口径将政府性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等三类进行认定。王一宏在会上介绍,目前,全省各级政府性债务仍然有所增加。截至今年6月底,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6850亿元,增加319亿元,增加4.9%,主要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项目;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余额1882亿元,增加231亿元,增长14%,主要系城市轨道交通、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余额1153亿元,增加105亿元,增长10.1%,主要系融资平台公司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学校医院等事业发展项目。

  根据审计反映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四川省政府负有偿还债务资金的主要投向包括6个方面:2059亿元用于市政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52亿元用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乡村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80亿元用于建设公租房和改造棚户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497亿元用于科教文卫、农林水利等公益性事业发展;816亿元用于土地收储;142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农网改造、生态建设等。

  债务风险评估

  全省债务率为79% 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

  王一宏介绍,按照审计口径,2013年全省债务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占政府综合财力比重)为79%,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风险总体可控;部分市县债务率超过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据悉,省级债务率为33%,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债务风险处于举借区。市级债务率101%,高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债务风险处于控制区。其中:10个市(州)本级债务率超过100%,债务风险处于控制区;5个市(州)本级债务率处于80%至100%之间,债务风险处于警示区;6个市(州)本级债务率低于80%,债务风险处于举借区。县级债务率80%,低于国际通行的100%警戒线标准,债务风险处于警示区。其中:43个县(市、区)债务率超过100%,债务风险处于控制区;46个县(市、区)债务率处于60%至100%之间,债务风险处于警示区;96个县(市、区)债务率低于60%,债务风险处于举借区。

  今年将出台《四川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 明确规范举债权限

  “目前,我省政府性债务总体体量较大,部分市县债务风险突出,与此同时,全省正处于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时期,天府新区、成渝经济区建设以及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王一宏说道,因此,如何处理好筹措资金和管控风险这对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省下一步加强债务管理的重点是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通过‘明修渠、堵暗道”,实现举债融资的规范、高效、安全,为民生攸关、事关长远的重大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据悉,今年省政府将制定出台《四川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对举债权限、额度控制、审批程序、资金管理、还本付息、监督奖惩等债务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规范。同时,加快建立总量控制、风险预警以及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债券发行、目标考核、信息公开等一揽子配套制度。“对政府性债务全面实行收支计划管理,根据中央安排将债务分类纳入预算。合理确定规模上限,省政府核定市县年度债务规模上限,市县政府在上限范围内合理确定本地区实际举债规模。”王一宏表示,同时,还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肃监督考核问责,创新项目投入机制。

上一篇:四川全省推广模拟搬迁模式 旧城“改不改”由居民自己定
下一篇:《四川省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办法》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