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之五
2014年8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来引起热议。该剧主要反映邓小平1976年复出至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八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层的形成,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一中国重要历史时刻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和凸显。剧中难得的几大亮点使得这部历史剧本身成为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艺术巨著,成为实事求思想路线是与本本主义斗争的艺术再现。同时,该剧在如何突破收视瓶颈,如何紧贴观众接地气,如何把握历史尺度等,都为以后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树立了典范。
该剧所要表达的这段历史距今不久,反映出还在世的人们记忆之中的“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等这段相当厚重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要符合人们记忆中的真实经历,又要放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下非常生动地去演绎和审视,既要面对一直以来回避的政治问题,又要因为严肃历史剧的缘故必须指向未来。所以其实是有着相当的难度,对编剧和导演、演员都是相当大的挑战,是相当不易的。以往一谈到这段历史,往往着笔于宏大的事件、壮阔的背景,人物都是带着神一样的光环如神而非人,一切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都是让人心旌荡漾的,都是谈笑间完成历史性跨越的,这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这段敏感的历史使得艺术创作条条框框太多,发挥空间有限,带着镣铐跳舞。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捏合好故事就太难了,能把节奏和脉络厘清就难上加难了。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和厚重感。所以历史剧要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作者既要有真实的历史修养和史家的良知,又要有艺术创造能力,两者必须兼备。所以,该剧的成功反映出创作者相当的功力和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文学艺术创作对社会是有作用力的,历史剧的确有着影响人思想文化的特质。有人觉得历史的本质是虚构的,历史剧的创作就更应该表现为想象的狂欢。正是在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下,从港台到内地,戏说系列粉墨登场,彻底颠覆严肃历史剧,拒绝经典历史剧那种历史教科书半的刻板和严肃,甚至解构横亘于“历史”与“现在”,有意将过去和当下的时空界限重叠,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当下的各种欲望。这本身消解了人对精神和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消费文化下人的道德沦丧和金钱至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现代和虚无主义盛行,人们失去信仰,得到金钱的同时也丧失了精神和灵魂上的安全感。真正优秀的历史剧采取严肃的态度,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那么他们就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对艺术的享受,也带来了我们对历史的再认识和思考。读史可以知兴替,实际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很多年轻的观众因为看了历史剧就去研究一些历史问题,一些事件及人物的考证,在这个过程中,就熟悉了历史,也传承了历史,历史的意义也就显示,历史也就不能被忘记。
本剧里程碑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政治“脱敏”有突出贡献。这部片子不仅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对华国锋、胡耀邦等历史上的敏感人物,该剧也没有回避,是首次出现。敢于以后望者的角度来打量这段让人不忍叙说的史实,更具有历史感的眼光,能超越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出现以前从未直接展示过的一些细节,这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片子影响有高度正面性。正面这些脱敏问题,就可能是反思那个年代的问题。“对这一事实可能的承认,能让我们对于公正评价相关事件、相关人物有了更多期待,这种意义比电视剧谁演,比几条明线、几条暗线、演技如何等重要多。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开始开始正视那一段问题,尽管不能直接或者完全去下结论,但是可以看到一寸进境、一份努力——朝向现代化的、法制化的方向努力”,这种意义才是根本。社会多元化和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在将中国政治话语的一个个“禁区”团团围住,这些禁区通常只能在官方舆论场上得到维持,民间的实际舆论拥有众多渠道,禁区成了似有似无的东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尽量减少话语禁区,这已成为执政力量和主流社会的共识。用限制人们谈论敏感话题来推动社会治理,这只能是不得已时的权宜之计,这部优秀的历史剧,人们的追捧反映出一条成功的探索之路。
针对不少网友质疑的“毛主席生前部署”,其实是合理和可理解的。用三十年加速完成这样的几千年政治模式转变,肯定少不了争议,少不了惶惑,少不了巨大的成本和血的代价。过程会相当曲折。邓小平可能有时也充满迷茫和惶惑,也可能对于改革开放这种胜难败易的尝试不时忧心,肯定会面对巨大压力,最后,他凭借雄心伟力,用经验而不是诗化的想象力,靠民众自发而不是单单靠强势政府,完成了这个伟业。
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拍历史剧为的是表达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对影视艺术手法对历史进行追述,传达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今人之生存发展有所裨益,是拍摄严肃历史剧的重要意义。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在于它所选择表现的事件,更在于它所持有的态度。历史剧不是考古,不是还原,而是选择、阐释、艺术虚构,最终是要给人启发。文明,就意味着包容各种理性的不同,要正视过去的和当前正在经历的史实,不能因世事多艰或者貌似歌舞升平而置身事外,既然生逢那个大时代,理应好好做一个有良知的见证者,并可期去见证美妙未来和光辉图景。
本剧在艺术表达方面也可圈可点。编导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当时政治斗争的本质,反映出最终赢得胜利的利益方必定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识大体之人的真知灼见,在艺术创作和表达上,情节的紧凑、谋略的复杂被生动地表现,深层次的精神力量更被深深地表达。在文化诗学的观念里,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都是虚构文本,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是历史文本,通过电视剧本身的美学特性来表达,如故事情节、演员表现力、人物对白、场景服饰等等。让观众接受起来舒服而且愉快,更能体现历史关怀和人文理想,并且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效应。本剧这些都做到了,并且用更加真实的笔调描写这样的进程,更加温情也更加人性,细节化的表达方式炉火纯青。
比如邓小平是以一个普通父亲的身份和妻子一起照顾瘫痪的儿子邓朴方,给儿子捡东西,帮儿子擦背,愧疚的心态,真好。没有脸谱化,让观众感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伟人的真实生活;还有邓家开关水龙头那个细节,足够细腻,足够有张力。这样的细节很多,这使得这部剧的能够真正开始塑造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一味造神。邓小平本身就是一直用实干家的姿态消解纷争、直达目标,而过往宣传非要把他捧上圣坛,既非人物本意,又有愚民之嫌,这是以往政治剧的败笔所在。最近中国倒塌了一堆神像,教训还不够吗?
包括其间穿插的几位主角的沉沉浮浮和多样人生,也是难得的好。这其中的每个角度都是足以浓墨重彩描写的壮丽史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颜复萍
原标题:用亮点凸显实事求是的灵魂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