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患尿毒症的巴中市巴州区宕梁街道插旗山村村民李长华,来到红岩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窗口,询问大病医保第二次报销钱未到账的事情。工作人员岳会琼答复,他登记的银行卡号有误,需重新登记,待区医保局审核后,钱就会到账了。
咨询、更改,过去李长华需跑社区、街道办、区医保局、保险公司,现在一个窗口就解决,这得益于巴州区推行的社区治理扁平化改革。
今年以来,巴州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借鉴企业扁平化管理办法,剥离街道办服务职能,下移人员、服务、职责和经费至社区,配套网格化和信息化管理,减少群众办事环节。
“四个下移”民生事项办理进社区
去年,李伟给母亲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跑社区、街道办及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几个地方,前后用了大半月。而今年,到社区交一次资料,一周就办结。
两次办手续的不同经历,让李伟感觉:老百姓办事确实方便了。这意味着,群众办事少一个层级,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成为历史。
岳会琼是下移人员之一。6月起,她从宕梁街道办社保中心到红岩社区工作。全区24个城市社区,共接收下移人员190人,随之下移的还有服务、职责和经费。“四个下移”后,社区建起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设劳动保障、民政、计生、法律、综合(群团)等5个窗口,承接区相关职能部门58项民生事项,重新优化服务流程和审批表。
下移人员实行“人随事走,费随事转”,工资待遇不变,工作经费也下划到社区。巴州区综治办主任王云波称,按每个社区下移7-8人测算,每人一年工作经费7500元,8人就是6万元。
改革后,区级部门和街道办的签字权“轻”了,民生担子却“重”了。以下移20项民生服务事项的区民政局为例,收集报表,从对接全区6个街道办变为直接面对24个社区。“效率更高,以前3个月才返回的报表,现在只要1个月。”巴州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副科长陈小虎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