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共享单车元年。在接下来的这一年里,共享单车市场风起云涌,相继十多家企业入局,吸引资本倾注数以亿计。
共享单车这一风口,毋庸置疑地吸引了许多目光,作为排名仅次摩拜、位居第二的OFO,自然常常被放于聚光灯下。不过,OFO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每宣布一项令其振奋的消息之后,总会有一些负面的因素紧随而至。此次,ofo正式对外宣布获得蚂蚁金服D+轮投资也不例外,公司创始人戴威被架空的揣测甚至抢了前者的风头,似乎令各界更加关注。
对于像OFO这样的初创公司而言,手里能够握起一轮、甚至于N轮天使投资赋予的资本之剑,无疑在发展之路上,能够起到相当程度劈荆斩棘、克敌制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武艺不精”,这把双刃剑也可能反噬其主,这在OFO身上似乎已苗头初现。
这并非捕风捉影,从互联网上的一些公开信息即可看出一丝端倪。

据工商资料显示,ofo所属的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发生过工商信息变更。在变更后,投资人一栏增加了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等9位新股东。在变更前,戴威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杨品杰任监事;变更之后,戴威身份变为董事长,董事部分包括肖敏、陈熙、薛鼎、杨品杰、朱啸虎、于信、张巳丁,监事变更为陈婧。

此次变更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OFO创始人戴威由公司执行董事变成了董事长。有人认为,这一变化可以理解为,ofo公司在为上市做准备。在一切未有定论之前,这种理解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我们不妨来看一下ofo目前的股权结构,虽然戴威拥有36.02%的股权,但传言中的滴滴系占股比例远在其之上,其间意味不言自明。
相对于资本的老道,ofo创始人戴威确实是年轻的,企业最初定位的不够精准,产品质量的先天缺陷,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都让OFO在资本运作的道路上,显得隐患重重。
在给予疯狂融资,但或许另有意图的滴滴系面前,ofo舞动产业投资这柄双刃剑,究竟是杀敌制胜,还是惨遭反噬?估计只能由时间来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