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质疑北汽借助外部资源发展自主品牌的模式不够“自主”,但是回顾北汽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自主”恰成为北汽的后发优势,李峰说,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自主”。
完成规定动作
在北汽集团总部基地的大厅里,摆放着一辆即将在上海车展上发布的D80实车,李峰打开车门坐上驾驶座,摆弄着超大尺寸的显示屏说:“你看,绅宝看不见的地方还是萨博,看不见的地方都已经不是萨博了。”
2009年的瑞典哥德堡,当萨博的三大平台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被北汽收购,没有人能预测这家以涡轮增压鼻祖而闻名的汽车厂商的技术能否真正被延续下去。
如今,这辆“是萨博又不是萨博”的绅宝可以说明一切。
李峰说,这几年北汽做的事情就是,在工程和商品定义之间去做选择,然后工程和产品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来做定义,逐步培养北汽在萨博技术平台上的一些规定动作的能力。比如造型、车身内外饰设计、汽车电子架构等,“这些方面我们完全能够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用我们自己的技术来对接变化。”
从D70到X65,萨博平台上共推出了7款车型,设计更成熟、配置更丰富、做工更精细,在这些外表能看得见的“规定动作”之外,北汽也开始做一些规定动作基础上的加分项,使得萨博的影子越来越存在于绅宝的内核。
李峰在X65的上市发布会前详解了如今的绅宝要如何适应消费者需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汽正在给不同车型打造不同的性格。比如在需要操控性的绅宝CC身上,会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萨博血统,而更需要舒适性的绅宝D80身上就会更多感受到其商务座驾的高端。
“我们一开始胆子小一些,步子小一些,照着原汁原味的去做,实际上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掌握的不是很多,但是大家看不到亮点,消费者也没有完全认可这样的产品。经过几款产品的市场考验,北汽学会了‘见方抓药’。我们把萨博技术拆成不同的单元,然后看他在哪个车里有价值的东西放进来。你会看到从今年开始我们再拓宽的所有的车型,会带来另外一个萨博技术的惊讶的表现。”
这些也正是北汽在自主品牌道路上从“不自主”到“自主”的过程。
增加自选动作
引进萨博技术为北汽提供了一个高起点,至少在自主品牌发展的时间上大大缩短了与其他品牌的差距,这是李峰认为收购萨博的最大价值所在。
而未来北汽自主品牌的更大发展除了依托萨博技术平台的再开发,更要借助两位合作伙伴戴姆勒和现代的支持。戴姆勒是牵引北汽向上的推动力,而现代则是帮助北汽扎实内功的导师。
3月初,北汽与戴姆勒的子公司MBtech举行了签约仪式,双方合资成立了北汽德奔技术中心,针对智能化、轻量化和电动化的趋势跟踪最前沿的技术。“除了完成规定动作之外,我们能够为中国消费者、为自主品牌提供跟法规、跟互联网汽车更加贴近的这种产品,去符合市场的要求。”李峰认为。
实际上这家合资技术中心将成为北汽自主品牌迈向中高端市场主要的技术支持。MBtech是一家擅长产品研发以及工程管理咨询的公司,在欧洲给奔驰、奥迪、宝马都提供过技术支持。北汽通过和戴姆勒的战略合作已经取得了奔驰E级车所用的加长版V212平台,未来北汽的高端自主产品将出自这个平台,MBtech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则不言而喻。
除了产品技术外,作为制造业,整个生产、制造、供应链和品质管理都需要围绕以工厂为中心的管理,在这方面,现代成为了北汽的导师。“现代在品质和成本之间的结合点找的非常好,对供应链管理、品质管理也有非常好的经验,在这些方面现代汽车给我们很多的支持。”李峰表示。
在北汽,自主品牌生产方面的中高层大部分来自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尤其是品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北京现代成为了北汽自主品牌人才输送的基地。
李峰说,北汽在自主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合资反哺自主,并且把两个合资公司和技术品牌放到北汽股份一个上市公司里,这种包容的文化也成为北汽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北汽还会和现代、奔驰更加深化合作,沿着产业链、资产关系等方方面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这也为北汽获得更多“自选动作”能力提供了独有的资源。
今天是最好的环境
做好产品并未更好地做产品做准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
今年,北汽进入了产品爆发年,并且仅北汽股份旗下公司(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京汽车)就推出6款SUV,“SUV”当之无愧成为北汽今年的主题。
绅宝进入SUV市场比较晚,不过李峰也不担心市场销量,他认为X65将成为北汽自主品牌第三款月销过万的车辆。对于整个SUV市场,李峰的判断是目前中国目标市场的SUV比例在25%左右,“我们完全可以升到30%以上没有问题。”
今年一季度,北京汽车(含新能源)销售了8.49万辆,同比增长30.2%,其中轿车业务增长了67.7%,SUV和越野车同比增长了94.4%,MPV增加了87.4%。
在市场上一片悲观的背景下,李峰却显得从容乐观很多。他认为现在市场终端有一些反应是极其正常的。“不可能汽车市场永远是大家越来越宽松的环境向后发展,所以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紧,一年比一年紧,一年比一年压力大。每一年竞争力弱的公司慢慢要会被市场甩掉,这种趋势未来在‘十三五’期间会非常突出。我们说‘十三五’叫淘汰赛,‘十二五’是资格赛,淘汰赛就取决于市场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新常态下的价格下探、产品定位的调整,以及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和自主品牌之间的水火交融的博弈。所以这些竞争在汽车市场上远远还没有到来,我想到2020甚至2025年时候的竞争强度比现在还要大N倍。2020年之后,有可能中国汽车市场新车销量走平了,不会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了,甚至个位数都偏低的,比如5%以下,3%、2%。那种环境下,市场的瓜分就会更加残酷。现在大家看到的格局不用有任何担心觉得会怎么样的,想想几年以后,今天是最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