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会趋紧吗?民生投入会“打折”吗?
从年初到岁末,关涉每一个普通人的民生之问,有了现实的答案:一年来,四川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19件民生实事,落实“四大片区”扶贫专项规划、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
四川以坚定的行动,对人民群众期盼做出回应。
天寒地冻,人心温暖。
力度更大
民生支出占比扩大
经济越是趋紧,越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4月,正值全省经济面临空前下行压力之际,一项总额高达1952.29亿元的投入计划——乌蒙山片区(含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片区、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计划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出炉”。目标,是要力争年内“四大片区”实现稳定脱贫32.34万人。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接踵而至的利好,只是四川民生行动的一个切片。改善民生既是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是弥补社会事业短板、激发内需潜能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新年伊始,省级财政就计划安排了1241.32亿元投入民生领域,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由上年的64.1%提高到65%左右。
投入更大,覆盖面也更宽。
在继续推进“十项民生工程”之外,又提出重点抓好19件民生实事。其中包括安排13.2亿元,对2.6万个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维护予以补助;安排5亿元资金,对初次创业并吸纳3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每人1万元的创业补贴;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全省实行免费婚前体检……
2014年,比照我省藏区“9+3”免费教育政策实行大小凉山彝区免费职业教育,首次组织5000名彝区中职学生到内地就读。
民生阳光,温暖人心。今年,我省首次开展“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前11月,全省已超额完成百万安居工程城镇部分的全年任务;截至11月26日,全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开工52.43万套,是去年开工总量的2.46倍……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一心的齐力推动。
年初以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300多万党员干部与220余万个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心连心、手牵手。
民生改善的背后,还有行政性支出的不断压缩。
在绵阳,自去年压缩“三公”经费为环卫工人涨工资之后,今年又放弃黄金地段土地拍卖,将老市委大院一半给学校一半给社区。省本级“三公”经费明确锁定为总量不超过6亿元,较上年只减不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