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关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核心是谁来执法
发布时间:2014-8-16 3:14:23   作者:佚名   点击:

  核心提示

  在一些地方,如何划分城管综合执法机关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带有较大随意性,有的部门往往将那些费力大、获利小的棘手管理事项甩给城管综合执法机关。这就是权力配置失序的一个例子。

  因此,改革的核心落在了行政执法权的分布和配置上:横向上,厘清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纵向上,推进执法重心向市县政府下移。

  第二篇:

  关注行政执法

  体制改革

  2013年11月,“建设法治中国”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核心是解决谁来执法的问题,即权力的配置问题,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同时要通过制度设计约束权力,将行政权力“关在笼子里”,既要从实体上规范自由裁量权,也要从程序上加以规范。

  改革核心:

  谁来执法?

  有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执法部门之间相互推责、执法力量头重脚轻、有权管的看不见看得见的无权管……这些行政执法问题,在全国多地不同程度存在。在传统行政执法体制中,各部门也部分存在根据各自管理需要,对同一事项从不同角度进行规范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多头、重复执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执法成本高、执法风险大或是利益不大的问题,往往相互推诿、扯皮,形成了管理“真空”、执法“空白”。

  合理分布和配置行政执法权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执法权的分布和配置不尽合理。《决定》指出了改革的方向: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

  在横向上,厘清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在纵向上,推进执法重心向市县政府下移。

  据公开报道,近年来,多地多部门在这一问题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相对集中执法权”试点工作肇始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也就是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市容、规划、园林、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成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于2003年1月,首先在中心城区相对集中了市容、园林、市政(不含公用)的处罚权和规划、环保、工商、卫生的部分处罚权,组建起市、区、街三级城管执法队伍。2006年3月,成都组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局,初步架构起一个“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架构的城乡一体城管行政执法体系。

  但同时又呈现出新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多地的“城管”饱受争议和非议,究其根源,在于权力配置的失序。在一些地方,如何划分城管综合执法机关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部门往往将那些费力大、获利小的棘手管理事项甩给城管综合执法机关。同时,执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暴力执法”不断发生。

  有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制定统一的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在个别省市,相关改革已先试先行。如广东省新修订《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只有持有行政执法证的人员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

  对于纵向权力的重新配置也有尝试,如天津市日前通过了《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将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到街镇。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全省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系统正式运行
下一篇:川籍男子驾商务车返乡 凌晨坠崖造成7死2伤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