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评论员
“懒政”现象由来已久,群众对此有生动概括,以前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是“刷微博,收微信,得空偷菜下下棋”,总之就是“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形势日新月异,机遇稍纵即逝,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等不得,慢不得,拖不起。但在这些“懒”人面前,有事当无事,大事化小事。他们消极颓废、精神不振、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视吃大锅饭为理想状态,毫无进取心;没有干一番事业的志向,朝气不足,锐气全无;遇困难就退、见麻烦就躲,字典里找不到“拼搏”二字。说到底,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责任感,缺乏起码的职务责任意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必然表现出思想懒惰、行为敷衍。
古人有言,“无功即有罪”。以我们今天的认知而言,每个党员干部来到一个岗位,就意味着被党和人民赋予了一定的权力,理应为党为人民尽职尽责。享受权利,却不尽应尽职责,有负党与人民所托,当然错莫大焉。古人又有言:“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每一个岗位,都是党和人民的一份重托,有党和人民沉甸甸的期盼。在岗就要爱岗,要把其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像辛勤的农民一样,不分昼夜、尽心尽责,才能有所收成。
相比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懒政”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隐性的、潜在的,更不易被人们所警觉,如不及时下猛药加以遏制,既有失于干部用人上的公平正义,也必将成为阻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懒政”产生的土壤何在?有学者概括为“三短三不”,即,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问责“短路”,压力不大;考评“短腿”,活力不强。此次“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针对“懒”的问题提出建立事权分工明确、问责机制健全的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强化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树立奖勤罚懒的工作,可谓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整治工作安排,一一梳理完善本单位的事权分工体系、问责机制、考察考核制度等,动起来,管起来,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懒”,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将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与考评机制结合起来,让“懒”人们混不下去,让“懒”日子真正到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仅要从制度上来罚“懒”,还应从思想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要加强思想建设,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要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宗旨意识教育、道德建设、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其思想和行动自觉,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和职责,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治“懒”振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为契机,大力提振精神状态,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营造崇尚实干的工作氛围,努力开创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新局面!
原标题:治“懒”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