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8日讯(记者 陈淋)日前结束的四川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决定》(以下简称两个《决定》)。将对四川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决定》,体现哪些四川特色,又将如何更好贯彻落实?
四川新闻网特别邀请了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学博士韩旭做解读。他同时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之一。韩旭表示,将依法治省、从严治党放在一起讨论研究部署,是四川亮点。加强法治人才智库建设,为依法治省提供智力支持,是四川原创。在社会治理上,藏区法治纳入其中是四川特色。此外,推进依法治省,村规民约等“民间法”也可以发挥重要补充作用;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法治建设成效,将作为衡量考评政绩的重要指标。
四川首为 依法治省、从严治党一并研究部署
在韩旭看来,两个《决定》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四川版”,也是依法治国决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他认为,四川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最大的特色,是将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放在一起研究讨论,作出安排部署。“这应该在国内其他省份都没有的。”
依法治省和从严治党属于何种关系?韩旭解读到,依法治省要深入推进,必须要坚持从严治党。在依法治国“五位一体”的体系(即完备的法规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党内法规也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一项内容。然而,从严治党靠什么呢,就是靠党内法规。依法治省和从严治党两者之间,便找到一个契合点,依法治党是法治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有力保障,是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极。
“依法治省需要从严治党去保障,才能推向深入。从严治党主要是治官治吏,党内领导干部是推动依法治省的重要力量,如果这些人都没有受到法律约束的话,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永远只是一句口号。”韩旭继续谈到,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社会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从严治党是依法治省的组织保障。要想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就离不开从严治党。因此,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结合不等于并重 应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五大原则之一。针对两者关系,韩旭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出的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而依法治省需要处理好党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法治与德治、党规与国法、法治体系与治理体系这六大关系。然而,就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他看来,结合并不是说并重,应该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德治主要是内心自律,与法治相比,德治主要是靠道德教化、舆论监督等来实现。经验证明,德治是一种不太可靠的治理方式。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性的缺陷,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共识很难达成,‘德’的标准不像法那么明确。所以靠人的内心自律、道德教化实现德治,有时候它是靠不住的。”说到这里,韩旭分享了两段让他印象很深刻的名言。美国的《联邦党人文集》里曾写到,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就需要靠法治。”
韩旭继续说道,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曾说过:在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道德,最终人人都会变成有人情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回归;如果一个讲人情味儿的国家,人人都讲道德,没事都在谈道德规范、谈高尚、谈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这句话讲的非常好。所以我们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必须要靠制度来规范、靠规则来约束。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机制。‘不敢腐’就是靠纪委的这种高压反腐和检察机关的查办案件来实现;‘不能腐’,就是靠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不想腐’就是靠思想觉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