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经济学家周其仁为Mate7做了一次很好的背书。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制造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时,拿Mate7举例,认为“任正非这款手机很好,拿这个尺度再看五年,我看苹果够呛”。从一个挑剔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所谓“高端客户”口中得到这样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证明Mate7的成功。可以说,Mate7对于华为自身,甚至整个国产手机而已,都具有标志意义。
但别高兴得太早,市场已经无数次证明,产品的成功与品牌的成功乃至市场的成功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小米(滚动资讯)卖出了116万台手机,销售额达到15.6亿元。华为位列第二,达10.6亿元。按理对于华为这样一个移动终端的“后起之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实际上,它的大部分销售额都来自荣耀系列产品,而作为华为力推的旗舰产品,Mate7并未在双十一斩获佳绩。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颇耐人寻味。外界更多用饥饿营销来解释这一现象,华为内部也有意无意地表示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营销策略。但面对双十一如此巨大而短暂的市场窗口,面对如此众多如饥似渴的消费者,华为依然选择继续“饥饿”下去,着实令人费解。不难理解,饥饿的目的是吊胃口,最终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更多,但如果饿过劲儿了,消费者随时可以换菜单,毕竟这是一个选择丰富的市场。
如果不是华为对这款产品有极强的自信,就是华为可能实际上面临某种尴尬的局面:确实没货。华为一些内部人士证实了这一判断。其实,虽然从产品角度华为对Mate7充满自信,但对于市场反应依然估计不足。这种判断上的迟缓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最终出现市场热情已经被唤起,却无货可供的局面。
相比较而言,华为的几个竞争对手,如苹果、三星、小米、联想对于大众消费市场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也让他们在对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能做到更无缝地对接,也因此能实现更高的效率。在开拓消费者业务之前,华为一直是一家专注企业级市场的公司,对于大众市场的理解,是其天然的短板,这种缺陷可能比技术差距更加难以克服。但作为一个务实且十分善于学习的公司,华为一定能在Mate7的营销过程中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实际上,近年来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快速成长也证明了其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Mate7已代表了一种技术高度,能否在营销上也同样惊艳,华为还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