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解读十
产城融合:居住用地120平方公里规划三类社区
住房发展策略:
1.促进产城融合。依据就业人口的规模和构成配置居住用地规模和社区类别。社区布局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满足就业人口就近居住的需求。企业宿舍或单身公寓鼓励采取开放式建设模式,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加社会交往,共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2.完善生活配套。加强基础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公共物品的供给建设功能完备的社区,提升城市活力,吸引市民就近居住。
3.构建保障体系。按照“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群众住有所居为目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针对中低收入阶层、被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保障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住房产品。保障房布局与就业岗位供给和征地相结合,形成保障性住房均衡布局的体系。
4.倡导多元和谐。针对不同居住人群的需求和消费特征,综合功能区布局、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建设不同类型的社区。提倡混合社区建设,商品房开发与保障性住房供给相结合,鼓励商品房开发过程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5.贯彻生态理念。延续成都平原的田园风光,保护利用自然山水和农田景观资源,建设城田相融、低碳环保的生态社区。以快速交通、公交、绿道为导向组织居住区布局。
居住布局:
规划天府新区居住用地120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约8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5%。
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方式,与各功能区的产业布局相适应;以公交导向为原则,与交通走廊和公共设施布局结合,采取带状分布、点状集聚的布局方式。
天府新区规划三种类型的社区,分别为高品质生态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和兼容型社区,其中兼容型社区包括商务兼容型社区、研发兼容型社区、产业兼容型社区三类。
1. 天府新城:结合金融商务中心布局居住用地,以普通商品房和商务兼容型社区为主;麓湖、锦江沿线适宜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2.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居住用地依山临水布置,鼓励建设研发兼容型、商务兼容型和高品质生态社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
3.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依托龙泉老城区集中布局居住用地,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产业区内布置产业兼容型社区,北部临山滨水区域适当布局研发兼容型和高品质生态社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
4.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居住用地主要沿交通廊道点状布置,并与产业用地结合。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产业区内布置产业兼容型社区,双流机场周边地区适当布置商务兼容型社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共约40平方公里,其中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30平方公里,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10平方公里。
5.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结合产业用地点状布置居住用地,以普通商品房和产业兼容型社区为主。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6.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结合文化旅游设施、利用优越的景观资源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规划居住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政策保障性住房规划:
政策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农民还建房、低收入人群保障房和产业工人住房三类。政策保障性住房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合理的安排在各功能区。尽量与周边居住社区混合布局,共享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1.农民还建房: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涉及区内被征地农民约35万,全部在区内还建,需要居住用地约6-7平方公里。
2.低收入人群保障房:保障房选址布局在邻近就业地点、公交站场等交通及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并在六大功能区内相对均衡分布。鼓励采用出让商品房插建保障房的形式,促进社区融合。
3.产业工人住房:鼓励通过政府与园区、企业的合作,将部分产业工人的住房统一纳入保障房范围,采用在邻近厂区地块建设居住小区的形式,提高开放性,增进社会交往,共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在供给模式上可探索采用廉租房、企业自建或市场代建、政府收购或长期租赁邻近乡镇的住房并整理出租等方式,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居住配套需求。四川新闻网记者 董焦 陈淋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