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迅速激起了人们广泛的热议。这份文件的出台,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入了实质性操作的新阶段。
十八大后,习李新政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陆续提出了新思维新论断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李克强总理则在不同场合介绍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主张。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长江经济带其实就是“一带一路”顺延的一条中间连接线,“一带一路”也演变为“两带一路”。这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扩大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等,无疑起到了提纲掣领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江经济带在“两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拔得头筹,抢先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曾经有学者提出长江中游“中四角”、长江上游成渝“双核”等看法,甚至还认为两者在角力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现在看来,这种条块分割、行政内耗的看法是极其幼稚、极不科学的。2014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先后在重庆、湖南两次召开长江沿线省份地方负责人会议,就长江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协调。现在,国务院正式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实质上是对长江经济带的一次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新定位。长江经济带定位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增长极、“一带一路”的连接枢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城市集群。
在中国经济新思维、长江发展新定位的背景下来观察、审视成都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也许可以更好地把握成都面临的新机遇。简而言之,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前,成都是四川的成都;西部大开发之后,成都是西部的成都;现在国家推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成都是中国的成都、世界的成都。成都的发展机遇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这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西南地区经济、科教、文化重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区位优势上看,成都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是欧亚大陆崛起的国际物流枢纽之一。特别是,“蓉新欧”等中欧国际班列运输功能的提升,建立了中欧铁路通道协调机制,打通了“蓉新欧”国际贸易通道,使得成都比东部沿海离欧洲更近,物流、人流源源不断地在中欧国际通道流通。成都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成为整合欧亚大陆经济联系的国际交通枢纽之一。与此同时,成都坐拥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以及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融为一体,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出海通道, 成为中国东中西互动合作协调发展带的增长极。由此可见,在习李新思维和长江新定位地缘政治变化中,成都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从比较优势上看,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来把握。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成都作为中西部地位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比较发达的科教文化,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对比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从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角度,国家正在有规划地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李克强总理毫不讳言:“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成都理应抓住这种难得的机遇,绝不可坐失良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度推进,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巨大引擎,欧亚大陆由于有贯通东西的铁路,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一头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市场及其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一头是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欧洲市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成都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完全可以在中西珠联璧合的经济贸易中有所作为,而这也正是国家给予成都的厚望。
藉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理出习李新政谋划中国经济新思维、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成都发展新机遇的内在逻辑关系。成都是中国经济大棋盘中的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这枚棋子活,中国经济大棋盘回旋余地就大。当然,从长江经济带规划战略来看,成都要担负这个重任,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生态保护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都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新路。显然,这考验成都执政者的改革魄力和政治智慧。
原标题:中国新思维 长江新定位 成都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