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杰出专业技术集体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国宝大熊猫的守护使者
——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建设科技创新单位”、“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和“四川省环境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
自1987年成立以来,基地在大熊猫、华南虎、小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创了大熊猫精液的采集、冷冻保存和授精技术,首次利用冷冻精液繁殖成功大熊猫,解决了圈养大熊猫交配繁殖困难的重大难题,为大熊猫迁地保护,增加人工圈养种群的个体数量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长期保存这些物种的基因资源提供了新的手段。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次养育成活大熊猫双胞胎,超轻幼兽哺育、驯化挤奶,使大熊猫幼仔成活率从90年代前的34%提高到90年代后67%。大熊猫遗传贡献不均等的现象日益突出,通过13年的积累,构建了11个基因座的大熊猫微卫星数据库,获得了68个等位基因的分型标准物(2012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进行圈养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冷冻精液制备技术不断完善,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将大熊猫产仔率提高11.2%。种公兽培育进步与自然交配技术的进步与完善,育龄期雄性的56.7%具有自然交配能力。大熊猫超早孕诊断研究,获200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首次实现大熊猫着床前妊娠诊断,将大熊猫人工授精次数从3.46次降到1.46次。此外,传染性疾病(轮状病毒等)可能威胁种群安全,“僵猫”综合症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建立了蛔虫、螨虫等大熊猫寄生虫的防控与治疗方案,研究人员主持完成的《大熊猫轮状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成果获四川省201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数量已经达到128只,为了保证圈养大熊猫种群健康成长,避免近亲交配导致种群退化,本团队在大熊猫保护遗传学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在完成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熊猫微卫星数据库,分离筛选了大熊猫微卫星标记100余个,建立了大熊猫亲子鉴定、遗传谱系建立、种群遗传管理和遗传多样性评估标准化方法,并在大熊猫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研究中应用,大大提高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质量。
通过科研工作者努力取得了众多科研产出,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9项,市级科技成果32项,专利36项。比如,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出版《大熊猫生殖与疾病研究》、《大熊猫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等18本专著,并在国际国内各重要杂志发表论文逾400篇,发表百余篇SCI收录论文(含《Nature》文章一篇),是被国内外公认为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研综合实力最强,取得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单位。尤其是在大熊猫繁殖育幼、疾病防治、遗传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同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标志性成果,其中“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等成为了20世纪保护大熊猫从抢救、繁育到遗传保护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原创性地解决了多项大熊猫保护世界性难题,引领了圈养大熊猫保护事业的技术进步。
推动整个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大熊猫人工繁育获得成功,为大熊猫旅游、大熊猫放归、大熊猫借展、大熊猫外交、大熊猫捐赠、大熊猫科普教育和生态教育创造了条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在野生大熊猫保护方面,对省内26个保护区大熊猫数量、生存现状、栖息地质量、生境选择、主要威胁和保护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协助15个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获得国家大量保护资金的投入,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使其它大量物种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该团队具有一套成熟的濒危物种繁育经验、技术,现已成功繁殖大熊猫、小熊猫、林麝等多种濒危珍稀动物,为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环境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立足于构建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
基于学科合理健康的发展,研究领域覆盖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胚胎工程学、营养学、生殖内分泌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前973)3项、国家“十五”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1项以及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科研项目。基地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9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具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5人,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也大多具有研究生学历,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80%。基地科研团队聚集了十余名高水平的野生动物保护学术带头人及青年学术骨干,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学基金等30余项,每年发表论文50余篇,每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已经成为我国保护生物学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打造形成辐射全球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一个辐射全球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在本领域内成为吸引、凝聚过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基地实验室长期驻有国内外各科研院校的客座人员,各合作单位的派遣实习学生共计48人,其中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德雷克赛尔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派遣到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的国际实习生。近年来更吸收引进了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的Jakeowens博士后,1名美国动物行为学研究专家詹姆斯•E•阿亚拉。学术队伍在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国际科研及开拓创新的研究能力。
集中精力打造专业优秀团队 培育高水平研究创新骨干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集中精力打造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和强烈创新精神、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具备战略眼光、善于组织管理的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创新骨干。目前,基地科研团队中有十余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及科技期刊任职,多名专家享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人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奖励。实验室主任张志和博士为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先后发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四川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项目、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50余篇论文及数本专著。
以求实、创新、奉献为指导,铸造了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求实、创新、奉献为指导,铸造了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于2003年设立了“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7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将该实验室建成“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目前与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科学院等多个国内外同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2010年,国家科技部又批准该实验室为“国际合作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坚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的发展策略,建成了一支精干、高效、敬业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基于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需要先后引进多名博士和硕士,同时,对现有人才,实行了走出去的方略,汲取先进技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