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杰出专业技术集体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不畏艰险挑战行业难题 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记录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水文地质普查部队93支队改编而成,现为省直属公益性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山河隧道、市政基础工程施工等业务。现有职工572人,拥有专业门类齐全、梯次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其中水工环专业高级人才112名、中级168人,博士3人、硕士26人、本科109人。该集体汇聚了40余名道德品质优良、创新意识浓厚、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深具战略眼光、善于组织管理的带头人,拥有高水平研究创新骨干60余名,其中3人荣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称号,5人荣获“四川省青年科技人才”称号,4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称号。
近年来,公司遵循“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工作理念,发扬“敢于担当,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积极搭建“副总工集智攻关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出色地完成了一大批急、难、险、重的抢险救灾、科学治灾和惠民工程,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提供地质科学服务和资源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震救灾排危除险
“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是华地人的理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华地公司组成突击队,奔赴极重灾区汶川、茂县等地,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769处,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随后3年中,又出色地完成了汶川县城等极重灾区100余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以及都汶公路等200多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优良率居全国参建单位之首,5项技术成果被列为全国范本。
4.20芦山地震后,他们再立新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642处,紧急转移群众360余人,由于专业技术实力超群,抗震救灾排危除险业绩突出,被列为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专业调查队。
科学治灾共筑家园
2010年8月13日,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红椿沟、烧房沟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迫使岷江改道冲进映秀新城。华地公司响应省委省政府“誓死保卫灾后重建成果”的号召,担负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应急勘查、应急抢险和综合治理任务,全力以赴投入映秀保卫战,创建了泥石流自动化监测预警站,准确预报出更大规模泥石流,确保两千余人无一伤亡。红椿沟、烧房沟特大泥石流治理被公认为世界难题,公司集智攻关,科学设计了“分级拦挡、固源调淤、固床排导”的治灾方案,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功效。时任省委书记刘奇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考察后由衷赞赏,认为治理模式十分成功,建议向全省、全国推广。省内外同行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随后2年中,公司又圆满完成了茂县棉簇沟、汶川县彻底关沟和七盘沟等特大泥石流的治理工程,确保了灾区10余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汶高速等交通生命线以及价值8亿灾区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华地公司多次创造了地灾防治奇迹,被誉为地矿铁军,近5年3次获得全省地灾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找水打井惠民百万
四川省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简称“红层找水”),是四川省政府惠民工程,是四川地质工作者多年探索,突破传统技术观念而提出的“小水井解决大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改善丘陵地区人畜生存与生活环境,构建和谐四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华地公司作为主力军,承担了全省红层找水任务的1/3,为巴中、广安等33个市县科学找水布井33.4万口,解决了133.7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在应对2010年特大旱灾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7项一等奖,红层找水创造了水文地质学上打井数量和供水人数最多的奇迹,有力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2008—2011年,他们担纲完成了四川省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的“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井工程”,在大骨节病多发的阿坝州壤塘、红原等6县完成供水安全示范井211口,解决了52750名藏羌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为切断饮用水致病源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2010年春,牵头组织援助云南抗旱找水,创造性地制定出“山坝统筹、科学勘查、动态布井、深浅同步”的工作原则,打成深井50口,为保山、丽江等地5万多旱区群众奉献了生命之水,引来了幸福之源;2011年春,四川达州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华地公司精心组织,按期打成抗旱井215口,解决了11万余人饮用水困难。
编制规范行业领先
作为专业技术单位及业内龙头,华地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地质调查规范编制技术服务工作。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拟定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及文件编制要点》、《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置及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等10多个技术要求和规定指南,并公告于国土厅门户网站,为全省8个市州39个重灾县2230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规范。
4.20芦山地震后,编制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将地震灾区21个县536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综合防治,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地质安全保障,最大限度避免了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近期,又受国土资源部委托,承担了《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修订,是四川省地质灾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
西气东输扬名立范
公司积极推行HSE安全管理和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在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管道穿越长江、黄河和太行山、大巴山脉等20多条隧道工程中,创造了骄人业绩,声誉卓著,多项工程被评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为缓解东部地区用气问题、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通过总结隧道施工超前探水止水的成功经验,结合水文地质预报技术,开发出矿山井巷注浆止水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川渝多家煤矿,挽救并延长了矿山寿命。
科学管理团队扬帆
公司一贯坚持“团结协作”的理念,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工作氛围,通过制定《华地公司总工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华地公司项目风险承包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职工责任感、紧迫感,更凝聚了“构建和谐华地、推进经济转型”的正能量。他们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近年来,成功开创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示范工程,组建了华地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浅层地温能和深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与影响评价工作,成功开发了地源热泵新技术,促进了地质科技进步,推进了地勘产业延伸和转型升级,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百强地质队”等光荣称号。
如今,华地公司的技术团队又奋战在水工环调查和地灾治理的阵地上,续写着不畏艰险、挑战行业难题的传奇。同时,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加紧研发水土污染防治技术,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四川、美丽中国,竭力诠释着“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