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著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三
我们在车高工引领感召下不断成长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青年工程师 刘 涛
领导和同志们:
我和车高工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既是同事,也是师徒。我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老师”。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中心的权威专家,用精准的数据指引火箭精确入轨;还是很好的人生导师,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引领我们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个人梦的征程上不断成长、成熟、成才。
2003年,我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满腔热血地来到中心。火箭腾飞的壮丽景象填满了我的脑海,那一瞬间的壮丽辉煌,成了我对发射中心的全部印象,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办公室、宿舍楼都是七十年代老房子,没有网络、与世隔绝,每天干着录数据、写公式的枯燥工作,一切似乎和火箭、卫星风马牛不相及,晚上枕着梦想入睡,早上伴着困惑醒来,感到心里非常矛盾和失落。
是老师的执着坚守,让我从不安心到安心了。老师是国防科大高材生,1993年研究生毕业时,主动放弃去大城市院校工作的机会,来到大凉山深处,成为中心第一批全日制研究生。那时,中心条件更差、环境更苦,他没有丝毫动摇,而是把母亲和妻子从老家接来,一家人挤住在20平米的房间里,从一开始就把根扎在这个地方。许多人不理解,但他从不多说什么,每天乐呵呵地奔走在机房和宿舍之间,安安稳稳地干着数据处理工作。1997年,老师承担了一个雷达精度分析项目,上班的地点是在一个叫做牛头山的山沟里,周围除了几个散落的彝族村寨,没有任何社会依托。每周星期天晚上进沟,星期五下午返回城里。老师每到周末,都主动要求留下来值班,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编写程序,前后持续了大半年。1999年,组织上推荐老师参加任职培训。这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意味着可以走上令许多人羡慕的领导岗位。而老师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他说,数据处理工作更适合我,也更能发挥我的作用。2003年前后,与老师同一时期来中心的那批研究生,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陆陆续续离开了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尽管面临许多诱惑和困难,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来,一如既往地沉浸在数据王国里。至今有件事让我难以忘怀,有一年春节刚过,某系统研发任务进入攻关阶段,老师却患上了严重的甲型副伤寒,上吐下泻、疼痛难忍,我们把他送进了医院。可他满脑子想的还是工作,让我们把笔记本电脑送到医院。他对护士说,输液时请扎我的左手,右手还要握鼠标,操作电脑呢。一天下午,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都攻不破,不得不打电话向老师求助。他立即拔下针头,赶到了机房。看着老师蜡黄的脸、输液后青紫的手背,我忍不住劝道,“老师,您坐旁边说,我来修改吧。”他轻轻推开我说:“我比你熟,还是我来吧。”此情此景,让我明白了老师的“痴迷”,明白了现实与梦想之间既简单又微妙的关系。我浮躁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开始喜欢上大凉山,融入这艰苦与幸福相伴、枯燥与乐趣并存的生活。
和许多初到中心的同事一样,我也特别渴望早点搞大项目、立大功。但我独立承担的几项工作很快都碰了壁,很长一段时间都提不起精神。
是老师的务实、严谨和创新,引领我实现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人生跨越。老师耐心地对我讲,搞数据一定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要学会储备知识、积累经验。接下来,老师安排我从基本的东西学起,让我推导证明一些基础性的算法和公式,刚开始我还真是有些不理解。后来一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我。在2012年的一次外星发射任务后,由于轨道参数约定方面的问题,法国专家坚持不在发射成功的协议书上签字,中外双方一时陷入僵局。老师靠平时积累创建的轨道计算实时分析系统,用准备好的实时轨道数据,用英语与法国人交流,紧张的几分钟沟通交流后,法国用户消除疑虑,愉快地签了字。我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知识积累的重要。从此,我仔细观察老师并学着做。老师有个习惯,他喜欢随身携带纸和笔,及时记录工作中的问题和现象,凡是处理过的故障、修改过的程序、推导过的算法,都分门别类存进电脑文件夹。老师桌上有一本厚厚的《数学手册》,纸张已经泛黄,老师经常翻看,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小人书一样投入。同事请教算法问题,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很快写出推导公式,这些公式一般很少用,老师却信手拈来。2006年,我承担中心首个初轨精度预报系统的部分工作,写规划、建模块、推算法,我做起来得心应手,老师之前让我做的那些基础性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这才真正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有基础牢,才能走得远。
老师反复告诫我们,数据处理报告是火箭飞行状态的“体检单”,我们是为火箭号脉的,千万要精心细心用心。“风云二号”任务软件评审会上,一个数据曲线在初始阶段出现了细微毛刺。我解释说:“跳变范围和幅度都很小,应该不会影响处理结果。”老师顿时把脸沉了下来,严肃批评我:“航天发射绝不允许有‘应该’‘可能’的字眼,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会后,老师捧着一大摞资料放在我的桌上,全是国内外火箭发射失败的警示案例。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一页页发人深省的文字、一条条刻骨铭心的教训,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有一次发射任务,我们的处理结果与协作单位提供的数据出现了1厘米偏差。老师和外单位专家各执一词、互不退让,有人劝他说:“任务已经成功,有些问题能放就放吧。”老师却坚持说:“这个问题事关火箭安危,差一丁点都不行。要知道航天发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后来证明是外单位程序中一个参数出了问题,那位专家激动地说:“感谢你的1厘米,帮我们纠正了错误。”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老师对一组简单的数据都要核对好几遍,对一个基础算法也要验证十几次,数据连着成败、关乎生命啊!
老师常说,什么叫创新?解决航天发射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就是创新。每次发射结束,他都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比对,发现疑点瑕疵、提出改进建议。2013年5月,中星11号任务中,老师结合30多次卫星发射弹道精度分析结果,提出改进火箭制导方式的建议,卫星初始入轨精度从600公里精确到2公里。通过连续对火箭平台制导方式进行分析,老师多次向航科集团提出用“双惯组”取代“平台+惯组”的建议,不仅减轻了火箭自身重量、增加了有效载荷,还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稳定性。有人说这是多管闲事,老师却说:“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是航天事业需要就是正事”。现在,老师的数据分析报告已成为中心五大系统之外的第六份报告,为任务总结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年,老师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有些奖项虽然等级不是很高,但都是主动解决问题的结晶,对保证任务圆满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有人说,中心条件艰苦,待在这里就是奉献。以前我觉得在中心工作只是我人生的一个驿站,把领导交给我的工作干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全身心的去拼搏和奋斗。
是老师的敬业奉献改变了我的想法,激励我把职业当成事业。老师被称为“数据活字典”,无论谁向他请教问题,总是热心帮助解决。一次软件维护,我修改的程序始终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只好求助老师。当晚,我从机房加班回来,看到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就忍不住推门进去,只见老师聚精会神端坐在电脑前,认真敲击着键盘,许久才发现我进来,摘下眼镜对我说,你的那个问题解决了。说着,老师递给我一叠演算纸,整整29页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此时,老师身后墙上的挂钟已经走过了凌晨2点。我无意间发觉他肩膀上掉落的几根白发,心里顿时产生一丝酸楚。航天器初轨预报系统研究,是老师一手主抓的项目,但在报奖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后边。在老师帮带下,一批年轻科研骨干迅速成长。我工作第七年就担任了技术组长,先后承担了《发射弹道优化与地面精确制导技术研究》、《航天发射场集成应用示范》等多个国家重大课题,均获得圆满成功。
大山无言、事业有声。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老师就像那大凉山一样厚重,“忠诚”、“奉献”、“使命”、“担当”这些词不再抽象,而是像我经手的数据、公式一样具体而实在。我决心像老师一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祖国航天事业的新一代传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