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车著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车著明
发布时间:2014-10-14 23:32:41   作者:佚名   点击:

  车著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一

  梦想在哪里 坚守就在哪里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 车著明

  领导和同志们:

  我叫车著明,是一名从事航天发射数据处理的普通科技干部。站在这里,我的内心很不平静。我没有什么大的业绩,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组织却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和关怀。我从一个大山里的农家伢子成长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一员,从一名中专毕业生成长为科研试验领域的高级工程师,都是因为赶上了我们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好机遇、航天事业好环境。回顾与祖国航天事业一同成长的艰辛历程,我深深懂得:个人梦连着中国梦航天梦,只有执着坚守才能梦想成真。

  我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偏僻小山村,家庭很贫困。从小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梦想用知识本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干一番事业。上小学时,学校离家6里地,我每天起早贪黑,光脚跑步上下学。有一次放学,右脚被一块锋利的石头划破一道口子,血一下子流了出来。我咬牙忍痛坚持跑回去,路上留下一串殷红的血脚印。母亲捧着我的脚心疼地说:“崽啊,你三四岁时身上长毒疮,差点没救过来,现在严重贫血,这次又流了这么多血,要不咱就不要读书了。”我倔强地说:“不!”我母亲出生在旧中国,13岁成为孤儿,为躲避日本鬼子追赶,整天藏在深山里,生存都成问题,哪有书读啊?现在党和人民免除了我的学费,我就想读书、就要读书。

  初中毕业时,为减轻家里负担,也为早日跳出农门,我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以优异成绩考上中专。18岁那年,我分配到邵阳县氮肥厂,23岁提拔为设备科长,并当选县政协常委。但我总觉得书没有读够,大学梦始终在心头萦绕。1984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工厂环境很差,劳动强度又大,一天下来筋疲力尽。我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习,一直学到7点。困得睁不开眼睛,就用冷水洗脸;洗脸不管用,就把整个头泡在冷水里。这样一坚持就是六年,我取得邵阳市自考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湖南省教委颁发的“高教自考勤学奖”。

  1990年,我以自考生身份考取了国防科大数学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当年计划在全国招4个名额,实际上只录取我一人。上课时一个老师在台上讲,我一个学生在台下听;考试时我在第一排做题,老师在后一排监考,压力非常大。做硕士论文时,半年时间,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稿纸用了三千多张,体重从70公斤减到不足60公斤,却始终没有眉目。一天晚上,我走在校园里,看着家属楼发出的温馨灯光,想想别人一家团圆其乐融融,自己都30岁了,还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日子,何苦呢?但这种想法只在脑海里闪了一下。我告诫自己,决不能放弃,再坚持一下就会看到属于我的那盏明灯。后来,我终于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在国防科大学报上发表。

  我常想,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要用知识来报效国家。1993年,我研究生毕业,学校的分配意向是大连舰艇学院,在常人看来,大都市、高等院校、舒适生活,很有吸引力。但我毅然选择了航天事业,来到了地处川西大凉山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没想到,刚一来中心就赶上我国航天史上仅有的两次大爆炸。特别是1995年1月26日那次,火箭在空中爆炸解体时,我就在爆炸点下方的遥测设备旁,几个亿的火箭卫星瞬间消失在一声巨响、一团火球中。现场惨不忍睹,坍塌的房屋、死去的牛羊、烧焦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的棕红色有毒气体。看到凄惨的景象,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巨大失利让中国航天跌入低谷。信件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有鼓励鞭策,也有严厉指责。“长城奇耻,国人心寒”这八个大字让我揪心地痛。那段时间,发射任务明显减少。安宁河畔,大凉山下,我陷入苦苦思索:是消沉还是奋起?想到祖国人民对我们的热切期盼,想到导师和同学对我的叮嘱,我决定把自己死死铆在这块土地上,靠我们的力量走出低谷。

  需求就是导向、问题就是课题。实现航天崛起梦想,需要心无旁骛把现实难题解决好、脚踏实地把平凡工作干出色。火箭爆炸的巨大威力和破坏力,给人们带来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这个心魔不除,势必严重影响航天发射事业。于是我把目光投向“液体火箭爆炸毒气扩散研究”。这个课题西方有人做过,但国内却是空白。好多人认为火箭爆炸只是小概率事件,研究价值不大;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不容易出成果。我想只要对航天事业有用,我就要干!我买来爆炸力学、耗散理论、化学等书籍开始学习,多次深入爆炸事故现场实地勘察,申请到国家情报信息中心,查阅美国导弹地下井爆炸试验的大量资料。就这样,从爆炸原因、爆炸过程到爆炸防范,整整3年,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刻苦攻关,圆满完成课题研究,成功应用到60多次航天发射事故防范、人员疏散和应急处置中。仅用30万元就取得美国花数亿美元达到的效果,获得国家创新发明专利。

  毒气扩散项目完成后,我主动向中心领导请缨,挑起了建立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的重任。以前中心没有独立的数据事后处理系统,每次发射任务后只能派人到外单位进行处理,随着中心航天发射任务高密度常态化,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这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发射后的数据,为改进火箭及发射方式、提高成功率提供依据。由于对信号处理、频谱分析等内容知之甚少,我带领团队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每天在机房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一次,在连续加班几天后,我的左耳突然开始耳鸣。大家劝我到医院检查,但我觉得项目正处于关键阶段,一旦离开就会影响进展,便一连6天坚守在岗位上。系统研发成功了,数据处理时间从原来的几个月缩短到三天,但我的左耳却失去了听觉,右耳也出了问题。头脑昏沉,世界一片轰鸣。望着高高的发射塔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的事业就到此划上句号了吗?我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在去成都总医院的路上,我已没有了方向感,只能靠纸和笔来问路,在路人异样的眼光中,问了四次才找到。医生告诉我是疲劳缺氧性耳聋,如果再晚两天,左耳就彻底聋了。虽然饱受疾病折磨,但我觉得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此后,我又数十次对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新一代系统数据处理时间从三天缩短至500秒,推动中心航天发射事后数据处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粗到精的一次次跨越。

  长期的实践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踏实肯干、埋头苦干,更需要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创新超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梦想,切实肩负起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历史责任。

  我国的卫星测控精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火箭初始阶段飞行轨道精度预报系统却没有建立,导致卫星入轨精度偏差较大。我决定迎难而上,开展对轨道精度预报系统的研究,同事们称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卫星发射留下的数据浩瀚如海,短时间内理不出来;好不容易把数据梳理清楚,却套不上推导的模型;软件编好了,模型建立了,数据库有了,但一次次仿真推演还是找不到规律。那段时间,我沉浸在数字王国中,成千上万行代码在脑子里滚动,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有些时候都想放弃了。1999年5月,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导弹轰炸。这一事件促使我们痛下决心,发誓要在弹道精度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只要一息尚存、心脏还在跳动,就要往前拱,不在火箭飞行精度上有所突破,决不罢休。之后两年,常常忘记是星期几、忘记饭点、忘记休息,连续通宵加班。经过刻苦攻关,“火箭飞行精度预报系统”研发成功,实现了中心数据处理精度鉴定领域零的突破,大大提高了火箭发射精度。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大的高尔夫球场,把火箭发射比作从海南打一个高尔夫球到黑龙江,九十年代的发射预报,只能预报到黑龙江的某一个区域,现在运用这一系统,就能精准知道球打到黑龙江区域的哪个球洞里。

  中心承担探月工程的发射任务后,提高火箭高轨道预报精度,是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面对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我们又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向火箭高轨道空间探测预报精度发起冲锋。通过对成千上万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突破固有模式,论证建立了全新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航天器飞行数据融合处理”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任务,能实时分析比较多源信息轨道精度,这项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喜欢跑步,每天早上六点,不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出现在中心的林荫路上。21年来,我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跑,打着雨伞在风雨中跑,加起来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一圈、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好多解不开的问题,在跑步中得到了答案。我感到,跑步就是在向梦想出发,奔跑的人生很充实很快乐。我愿在航天报国的路上永远跑下去。生命不息,追梦不止!

  谢谢大家!

上一篇:同事眼中的车著明:敢于挑战“权威”的“数学迷”
下一篇:车著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稿之赵梅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