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一场特别的见面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一边是42名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和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新生,一边是来自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日报等13家新闻出版单位的42位优秀的编辑、记者。从24日起,这些编辑、记者将成为这些研究生的“第一导师”,负责指导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
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李曼琦的第一导师,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经济频率总监、主任记者陈军。“我大四时就到川台实习过,学到很多东西。”李曼琦告诉记者,现在有川台的专业人士做导师,对今后的学习、就业做出指导,感到十分幸运。
实行“双导师”制,是四川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聘请优秀编辑、记者担任“第一导师”而非“第二导师”,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
去年12月,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签署共建新闻学院协议,成为全国10个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之一。今年4月,双方成立共建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并通过了共建新闻学院2014-2018五年规划,各项重点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开讲,生动活泼的讲座令学生耳目一新;资深编辑、记者走进校园传授实战经验,学生踊跃到各新闻单位实习锻炼……一种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正逐渐形成。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四川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于共建工作全过程,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理论高地和培训高地。
从9月开始,川大在本科教学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当代新闻系列讲座》,一学期16场专题讲座,特别邀请省委宣传部、中央媒体驻川机构、省直和成都市新闻媒体负责人主讲。“这些讲座非常生动,让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曹顺庆告诉记者,每场讲座几乎座无虚席。
9月2日起,省委宣传部和省直媒体相关负责同志纷纷走上讲台,从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到介绍我省新闻发布工作,再到分析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和新媒体发展。这些讲座站在政策高度,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研究生杨雅舒说,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现在网络的发展对传媒行业影响很深,在意识形态的引导中,网络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一点对我启发特别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