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王静)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田美民富。9月26日,临沧告别秋雨连绵,用久违的阳光迎来了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百余名参会人员。
行驶在路上,满眼绿意盎然,大山里的临沧在云雾缭绕中筑起天然生态屏障;绿油油的树苗是村民发家致富的法宝,茶叶、核桃等产业让村民生活更富裕;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群居生活,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增进了各民族的友谊和感情,推动各民族关系和谐……
临沧是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 “金属王国”、“水电富矿”、“药物宝库”、“天然花园”、“文化融合”的缩影。美丽乡村建设,临沧努力实现布局美、庭院美、村庄美、环境美、产业美、活力美、和谐美。
坝胡的人居环境美
走进坝胡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田园风光景象和一排排整齐的别墅。随同的村干部介绍说,近年来,村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点,坚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与重点民生工作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合力建设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家园”。
坝胡社区原名坝胡村,是临翔区圈内乡唯一一个农村社区,共有1113户4683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油菜、烤烟、茶叶、核桃、养殖业等。2013年,实现全村经济总收入505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69元。
据介绍,村里以“散户并成寨、四山迁朝路、小村并大村、边远靠集镇”的建设思路为引领,做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荒山、荒滩土地开发利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同时配套抓好农业产业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全村2011年以来,改造新建民居房1113户,完成千户村建设,民居房建设达100%的目标。
“我们统一规划,把村民期盼的居民点路网、道路绿化、路灯、住房、文化活动室、活动场所、避险场所、停车场、公厕、商店、敬老院、学校、托儿所、垃圾场、养殖小区、集贸市场、安全饮水主管道、电力通道及设备等基础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
通过规划,做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荒山、荒滩土地开发利用这篇文章,有效节约保护了基本农田地。全村15个村民小组,减并了5个自然村,320户村民向公路沿线迁移,形成点线相连的10个居民点。
通过“千户村”建设,坝胡社区加速了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乡村道路通畅化、人畜饮水安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的进程。
腾龙的产业致富梦
依靠政府资金支持,村容村貌等“面子”的改善容易出成绩,但只有带动“里子”的发展,即村民增收和农村变富,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
腾龙自然村隶属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是一个拉祜族聚集的村寨,全村共有65户、226人。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40元,低于全区水平1811元。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短短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2241元,比全区水平还高出149元。
“腾龙美不美,就看山和水”、腾龙富不富,一块田两棵树一张铺”。”村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腾龙着力种好“一块田”,管好“两棵树”,用好“一张铺”,让村民生活更富裕。“一块田”即,大力推行“烟+豆”模式,利用好田好地种植发展烤烟、长寿仁豌豆;“两棵树”即,加强管理,挖掘古茶文化,提升茶叶质量,壮大加工企业,引进早实核桃新品种,精心培植茶叶和核桃两个企业;“一张铺”即,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建成农家乐、家庭旅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规划发展拉祜文化产业,每户配建一间标准间,培育发展餐饮、旅游、民族文化、商贸等服务业。
为了让村民尽快富起来,腾龙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年来,腾龙组烤烟由260亩增加到316亩,核桃由665亩增加到778亩,种植油菜320亩,种植高价值经济豌豆139亩,种植业由分散养殖向集中养殖转型。
李友平告诉记者,通过种植核桃、烤烟等作物,家里年收入可达30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家里还经营起家庭旅馆接待游客。”
“政府给每户补助4万元建房资金,贷款5万元,外加20吨水泥,部分家具也是配套的。”杨廷玲说,去年村里开始搞乡村旅游,每户人家都有一间空房专门用来接待游客。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她如数家珍,生态环境变好了,家里搬进了砖混房,收入提高了,她对腾龙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夜幕降临,村民在广场上拉起手来围起圈心贴着心打歌,他们分享着日常生活的喜怒而乐,并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
景亢的团结和谐美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亢村,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有金灿灿的孔雀图腾,彰显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景亢村是傣族聚居村寨,邻里关系和谐、团结互助。村里目前正打造“景亢傣族风情村”,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
“这几年村民居住条件变化很大,人均收入也由2008年4000元左右翻了一番。”村民俸贵荣说,原来寨子里都是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大部分都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在他家里,记者看到液晶电视、空调、抽水马桶、双开门冰箱一应俱全。
文化广场上,76岁高龄的俸小六正制作傣族土陶制品,只见她巧手一捏,短短5分钟就做好了一个胚子。她告诉记者,政府对当地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加工给与了大力支持,家里的收入也多了条路子。
据了解,景亢傣族风情村项目建设集传统村落、文化展示、商品交流、农耕体验、接待服务五大功能区为一体,传统村落区以庭院小憩、傣家客栈为主要内容,文化展示区以佛家文化、民族歌舞、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商品交流区以织布刺绣、竹编土陶、民族特产为主要内容,农耕体验区以生态农耕、蔬果采摘、池塘野钓为主要内容,把景亢村打造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和游客体验多元民族风情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双江县民宗局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合作开办了“政策解读·民语译播”栏目,利用黄金时间在县电视台播出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民族语言的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通过召开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座谈会、举办节日活动、悬挂宣传标语、发放慰问信等形式,增进各民族的友谊和感情,推动各民族关系和谐。
同时,该县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和发展。“佤族鸡棕陀螺”、“布朗族蜂桶鼓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朗族纺织技艺”、“大南直布朗族村传统文化保护区”、“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傣族传统手工技艺”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报道
“美丽云南”从乡村起步 云南提速美丽乡村建设
云南省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推进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