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在重现历史中彰显博大胸襟
发布时间:2014-9-6 3:24:41   作者:佚名   点击: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之二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立即引发了收视热潮。观者大都认为,该剧没有回避中国1976-1984年这最微妙最复杂的六年历史,许多涉及诸如粉碎“四人帮”、华国锋、胡耀邦等的敏感事件与人物都没有回避,包括邓小平一些生活细节及内容亦在剧中多有体现,这是该剧最大的亮点。笔者认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之所以引发轰动,就在于它的诚意,它用十二分的诚意,为我们描写了一位胸襟博大的老人,事实求是地讲述了一段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不应该抹杀的真实过往,这是一页真正的历史,而不是“拍出来”的一部“献礼剧”。

  一、以铜为镜,正视与还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见平常。长久以来,许多历史剧似乎总有一个误区,过分地赞美正面人物或贬低反面人物,美化主人公,把他朝“高大上”的脸谱化典型标杆塑造。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一改那种高贵冷艳不食人间烟火的男神女神形象,把一位位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者请下了神坛,让观众连连大呼:原来邓小平也会端水给儿子擦背!原来邓小平和我们一样是吃包子稀饭加咸菜的!……

  很奇怪吗?其实细细一想,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这不就是真实的生活吗?真实的生活难道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了吗?!为什么我们以往的许多历史剧都对此讳莫如深,非要安排让主人公的妻子含辛茹苦一个人照顾家庭,非要安排让主人公为吃上一口家人自制的甜酥饼而感动不已,仿佛这样才能凸显出伟人们爱党为国,忘我忘家的无私情怀和奉献精神。平凡,平常,平淡,平民一点不是更好吗?现今观众都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脱敏”、“平民视角”等一系列亮点赞叹不已,这正说明了真实的平常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无须仰望,细节决定一切。历史的厚重来源于生活的点滴和沉淀,而不是设计安排出的剧情证明。以铜为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伟大人物们的平常衣冠,而非装点后的华服美饰。

  在这里,笔者一定要为剧中这一段故事情节大大点赞:贺平得知“四人帮”被粉碎后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邓小平家里。邓小平一家聚集到“老地方”——厕所里,关上门打开水龙头,听贺平讲述中央粉碎“四人帮”的经过。换成以往的历史剧敢这样演吗?哪怕这是一段真实的纪录重现。怎么着邓小平一家也得围拢在灯黄如豆的桌边聆听这个大好消息啊,然后全家雀跃欢呼“太好了,终于打倒四人帮了”。可是他们一家人偏偏躲到狭窄简陋的厕所里偷偷摸摸听消息,而且光从“老地方”就可以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而且居然还要放水掩盖说话声,连反侦探手段都用上了!可是,这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真相了。在那段黑暗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人性的阴暗面得到了无限放大与扩张,也许在家里的随便一句埋怨,第二天都有可能被枕边人或邻居举报批斗,被打成反革命右派。所以,剧中的这些看似违和的场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如实反映了。

  二、以史为镜,尊重与自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见世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春秋笔法也被我们一辈辈的史官们娴熟应用着,甚至到了如今,在某些方面也无法避免。但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者的气魄与胸襟。从以往剧中只许夸赞毛主席伟大英明,到如今对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否定,这是一路勇敢的征程与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知识青年下乡,这是一段黑暗痛苦的过往,无论现今多少人为它唱赞歌,为它美化,但是都不能改变千万知青所受到的身心戕害,有人为此埋骨他乡,有人为此蹉跎一生,这是一位伟大的老人晚年写下的一段错误的历史与罪过。而我们今天的否定不是为了批判,不是为了打压,而是为了自省,为了警示,为了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同样的,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了华国锋、胡耀邦等等这些从未在荧屏上出现的历史人物,在震惊的同时,更加对该剧多了几分钦佩不已与肃然起敬。“华国锋”这个名字笔者第一次看见时是从母亲珍藏的一本大概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作文选上面,笔者第一次知道了原来除了“伟大的毛主席”,中国还曾经有过一位“敬爱的华主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胡耀邦”这个名字因为涉及到敏感事件,很长很长的时间也没有人敢提起。所以,当在屏幕上看到他们时,笔者的第一反应居然是:编剧们,还有你们不敢的事吗?!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中国历史上不乏不畏强权的正直史官,现今我们也有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先锋。以史为鉴,最最难得的是一颗尊重之心,一份敬畏之意。尊重每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身影的人物,不因其微而掩其踪,不为其罪而灭其迹,如实记录,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遗忘,是另一种背叛;抹杀,则是另一种懦弱。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同样,也是尊重自我。

  三、以人为镜,坚持与担当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见人心。《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描述从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改革,这是邓小平个人政治生涯最辉煌的六年,也是中国最微妙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高度评价道:“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笔者看来,邓小平同志最伟大的功勋,不仅在于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在于他具有博大胸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我们真正地示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那就是“坚持与担当”。

  在剧中我们看到了改革路线的波折起伏,看到了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翼翼,看到了邓小平三落三起的艰难,更加看到了他对改革之路的坚持,看到了他在中国危急关头的果敢担当。历史的开创是艰难的,但是坚守的过程则更加艰难,无数险滩暗流的洗礼,更加需要一颗永不动摇的坚定本心。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形势更为复杂,矛盾冲突,困难重重,我们更加需要邓小平同志这样的的担当勇气与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李昊

  原标题:在重现历史中彰显小平同志的博大胸襟

上一篇:政治勇气的精彩书写
下一篇: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