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前被曝砍单,因该消费者下了12笔订单买了19台电视而被系统认定为非正常行为。分析人员认为,京东的做法防不住黄牛,存在诸多悖论式矛盾,最终损害的反而是自身形象以及消费者利益。
暗箱VS公示
据报道,双十一期间,由于京东商城大促,消费者徐先生就多买了几台电视,没想到却被商家以非正常消费行为为由砍单。至今,他所购买的商品尚未到货,并被京东单方面取消了订单。京东商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先生前后下了12笔订单,共计购买了19台电视。这一行为被京东风控系统识别为非正常订单,故而取消。
法律人士认为,内定标准自行认定黄牛后单方面取消交易,京东没有这个权利。电商搞促销必须将限制性条件事先明确告知,而不是事后补充说明。京东在未声明的前提下砍单明显违法,这种行为严重背离市场交易的诚实信用原则。
佳融分析人士表示,京东可以将标准作为交易限制条件事先公示,然后作为依据认定不符标准的交易属于违约无效,这也是规范操作时的通常做法。不过,系统设置的算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可能太严谨,如果公之于众,很容易被规避,基本就等于失效,黄牛们可以找到太多对策。限定购买数量,甚至采取技术手段限制IP地址,也无法防范。
黄牛VS消费者
京东方面称,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其降价促销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用户,或是为了吸引已有的用户增强平台黏性,而黄牛和经销商则破坏了这种平衡。“每次促销,总有线下的黄牛或经销商专门购买爆款,再拿到线下去销售。尤其是在手机和图书上,会出现经销商大量抢购商品的情况,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我们是零售平台,不希望影响普通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购物公平。”
有业者表示认同称,由于品牌商的渠道不同,也常常会导致线下经销商拿到的价格比电商还要高,经销商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便将眼光瞄准了线上平台以赚取差价。此前,小米、华为荣耀均被爆线下黄牛抢购导致线上缺货。
分析人员则指出,事实上,通过购买数量也很难区分出黄牛党,因为黄牛与消费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牟利还是使用。对于电商而言,要进行这样的判断,基本上就是无解。明知道做不到,京东却强为之,哪来的底气呢?
吸引VS损害
业内人士认为,砍单这种做法在前几年的电商混战时期尤为频繁,消费者常因系统故障、价格标错等理由被单方面取消订单。之所以能够运作,实质上是在利用商家违约成本低、消费者维权成本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因为消费者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通常选择默默忍受,最多就是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不过,目前由于电商行业日趋规范,这一乱象已渐被遏制。
科技生活在线注意到,京东砍单行为不仅招致了舆论挞伐,也令网友们疑问丛生,例如:“取消了订单,但销售额是否从统计中去除了呢?否则,不就成了另类刷单吗?”“会不会是卸磨杀驴?”“优惠商品的备货数量有限而找各种借口砍单?”
佳融分析人士表示,拒绝黄牛,让利于真实用户,不能采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式。否则,不仅无法增加吸引力或黏性,反而败坏了口碑形象而被唾弃。事实上,互联网营销的特性就是病毒式传播。好事都能出门了,坏事更要传千里。京东依然在采取此种不规范方式,甚至公开声称作为系统化管理内容,令人匪夷所思。
科技生活在线首席评论员江炜点评:利用大数据进行模糊判断来区分黄牛与消费者,不可避免会存在误判。更关键的是,并不能作为砍单的合法依据,即使对真正的黄牛,因为法律并不禁止黄牛购买电视。(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