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低谷正在到来。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汽车产销数据,上半年中国车市共销售广义乘用车988.8万辆,同比增长8.4%,增幅低于去年。其中6月份市场创下了新的低点:广义乘用车批发销量152万辆,同比下滑3.2%,狭义乘用车6月批发销量144万辆,同比下跌1.1%,跌幅持续加大。
从车企排名来看,整体座次并未有大的变化,销量前四位乘用车企业依次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与2014年保持一致。但这几家具有百万体系的厂商受到的市场冲击也似乎是最大的,难道中国汽车业进入了一个“小而美”的时代,规模效应不灵了么?
上压下挤 内忧外患 合资车企最受伤
抛开体系这一特点不说,201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正遭遇内忧外患的巨大考验。外患主要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而汽车市场保有基数增大、限购政策不断出台等,则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持续放缓,整体销量停滞和下滑的重要内患。告别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阶段,中国车市正进入到新的调整周期。
对于一直占据车市主流舞台的合资车企来说,除了内忧与外患,更受到来自豪华品牌和自主车企上压下挤的强烈冲击。
一方面,近年来在合资车企的主战场一二线城市,受用车环境恶化以及限行、限购等政策影响,合资品牌的增长不断放缓,同时豪华车品牌向下挤压的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三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尤其是低价SUV产品的集中爆发,凭借多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逐步成熟的自主品牌,成为这一轮车市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从而对合资品牌形成上向挤压。同时受到上压下挤冲击的合资品牌,集体出现销量下滑的态势。
六月继续探底 领军集团承受考验
严酷市场环境下,体量庞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合资车企领军集团,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
从具体批发数据来看,1-6月份,排名前四位的合资车企中, 销量排名第一的上海大众,批发量为938,787辆;排名第二的一汽大众下滑速度最为明显,销量同比下降11.3%,成为受到冲击最严重的品牌。上海通用凭借新科鲁兹的上市,将跌幅维持在4.1%;北京现代1-6月批发量为510,229,百万体系勉强过半。而除了这四家之外,其他企业均未有突破半年50万销量的成绩。
正如前文分析,当前的主流合资企业面临的内忧外患,上压下挤在这四家企业里面所体现的最为明显。同时由于缺乏最为火热的SUV产品,一汽大众的数据最为惨淡。相比起来上海通用则利用了一系列的SUV组合,保住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北京现代,虽然一向以SUV见长,但面对上半年竞争对手的冲击,在高端SUV市场丧失了主导地位,也成为其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针对严峻的市场情况,各家的销售调整策略各有不同。通过对比今年前5个月的批发和上牌数来看,上海通用与北京现代较为务实的在消化库存,并没有一味的求量,上牌数辆大于批发量。如北京现代批发量45.0万辆,上牌数为45.4万辆,实际终端销售高出批发0.4万辆。而南北大众,则还是为了保销量,力压终端。上海大众1-5月份的批发与零售差最高,达到9.3万辆,这也反映出消费者购买愿望和厂商销量之间的差距。
是否触底反弹 中国汽车后市可期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中国车市微增长已成主调,中国车市将步入调整关口。遭遇了上半年探底的合资车企们面对新的市场形势,纷纷主动调整策略,通过针对性的举措,顺势而为,走出低谷,迎接反弹。
据了解,上海大众下半年有斯柯达新速派和全新朗逸家族上市,明年还有新帕萨特、新途观等多款新车;一汽大众下半年也将推出全新一代迈腾、全新宝来、国产新一代高尔夫GTI等改款新车;北京现代下半年动作主要集中在SUV产品上,7月份主动调整了产品结构,改款升级、增加三款T动力车型的全新胜达上市,9月,新SUV车型全新途胜也将正式推出,两款SUV产品连接推出,可以看作是北京现代在SUV市场上的重新发力。一直在SUV细分市场保持着集团作战领先优势的北京现代,上半年在这一领域表现不尽如人意,随着两款新产品的面市,北京现代有望扭转在SUV市场的形势,进而带动整体销量的提升。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在未来仍有翻番可能,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市场需求会集中涌现,中国汽车市场内需增长仍有很大潜力。因此,进入调整期的中国车市,对车企们既是挑战,又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谁能在这一轮调整中率先走出,实现弯道超车,有待后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