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当时还是太原市小店区人民医院大夫的高振丽刚走出医院值班室,一名护士跑来告诉他,医院门口有一个被人丢弃的女婴。14年来,老人顶着压力,用光自己所有的积蓄为女婴做了四次大手术,他和老伴用自己孱弱的身体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倍感力不从心的高振丽老人呼吁:“我老了,也不知还能照顾她多久。在我死之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和她的亲生父母团聚,即使这个愿望达不成,我也希望孩子可以有个好的未来。”
高振丽和他收养的女儿 本报记者 刘瑞刚 摄
收养女婴却被儿女抛弃,与儿子签订“互不干涉”协议
1994年5月13日,正在医院值夜班的医生高振丽听到护士说医院门口有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后,他急忙跑出去将女婴抱回了值班室,但孩子的父母却已经找不到了。被遗弃的女婴装在一个纸箱里,孩子非常瘦小,脸色发青,下嘴唇还裂着一个大口子。在包裹孩子的纸箱里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出生日期。
一位与高振丽相识的好心人本想将这个女婴收养,但抱走没几天就又给高振丽送了回来。原来经过检查,这个孩子不仅先天性口腔腭裂,还是先天性心脏房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几乎没有可能活下来。
“总不能让孩子就这么死掉,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一个小生命。”心慈的高振丽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把孩子抱回家,为了感谢邓小平,感激党的好政策,他为小女孩取名为邓恩。
高振丽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但他的老伴长期有病在身,四个孩子的生活也并不富裕。当他把收养这个孩子的决定告诉家人时,遭到了儿女们的一致反对,周围邻居对他的做法也非常不理解。他们认为高振丽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四个孩子,抚养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有很多困难。因为这个即将要收养的女儿,他已经记不清楚和孩子们发生过多少次争吵,但在高振丽的坚持下,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的儿女们几乎与他断绝关系。
“当时考虑到我自己的孩子,想到老伴,我想过放弃收养这个孩子,我把她送出去过五次,但是每次送出去后,我又把她抱回来。孩子可怜,有病不说,一出生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下不了狠心。尤其是当我看到在被子里包裹着的邓恩看到我就冲着我笑的时候,我更是豁出去了,说什么也要养下孩子。”高振丽说。为了避免与儿子等再次发生冲突,他将自己的楼房转给儿子,还与儿子签订了一份“互不干涉”的协议书,之后,他与老伴还有邓恩住进了单位为了照顾他而给安排的房子里。
“为我做安排,他是为我好”
3月21日12时许,记者在约定的地点与高振丽老人见了面,跟着他七拐八拐地穿过几条小巷子后,走到了一个大门口挂着“旅馆”的院子。进了院子的第一个屋子,就是高振丽老人的家。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家中,两张床占去了大半个屋子,一个小书桌、一个小书柜、一个四方的木头饭桌、一个破烂不堪的沙发,把剩余的空间占了个满满当当。
此时,小邓恩刚吃完午饭,正爬在写字台上写作业,看到有人进来,她抬头看了一下,与记者微笑地打过招呼后,又低头写起了作业。高振丽老人看着写作业的女儿说:“她知道你们要来,可高兴了,因为她也很喜欢记者这个行业,她还是全国小记者呢。”
看着眼前这个女孩,让人根本不敢与“残疾”两个字联系起来,邓恩不但长得十分清秀漂亮,而且学习十分努力。当听到记者夸奖她漂亮时,她撒娇地搂住爸爸高振丽的胳膊,害羞地笑了起来。
邓恩与同年龄的孩子一样,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悲观与自卑。她喜欢听歌,喜欢演员赵薇,不爱上网,最爱看的就是作文书。当问她是否介意他的爸爸为她以后的生活做安排时,她说:“我知道,我爸是为我好,他常常念叨这件事。现在我只想好好学习,我爸现在这么做,我知道他是为我好。”
高振丽老人说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邓恩从小对自己和老伴很亲,总是亲切喊“爸爸”、“妈妈”,上小学时,每天她放学回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街上,只要看到他,邓恩都会主动抱住他,亲亲他的脸。由于家里境况不好,懂事的邓恩从六七岁一直到现在都捡酒瓶、饮料瓶等卖钱贴补家用。随后,高振丽老人带着记者走进另一间房子,在里面,堆积着“成千上万”个瓶瓶罐罐,老人说,这些东西他都舍不得卖,因为这都是孩子对他的爱。
就是在这间阴暗潮湿、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30平方米的家里,那个曾多次被医生下达过死亡通知书的残疾孩子在健康、开心地长大。
“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没多么伟大”
下午2点,邓恩要上学了,老人从床下给邓恩拿出一袋牛奶,然后把放在床上的书包给邓恩背到肩上。看着孩子离开,他才向记者回忆起收养邓恩的14年历程。说到自己的孙子和孩子时,他突然失控地哭了起来,他哽咽着说:“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多么伟大,也想要那种儿孙满堂的生活。我的大孙子比邓恩还大4岁,但是我很长时间没见他了,很想他。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想我不会收养邓恩,养这个孩子太难了。真的,没法说,真的太难了。”
“带着她,最累最苦的是什么时候?”记者问道。
高振丽没有回答,而是指着门后的一个中间被掏空的小木头凳子和凳板上面铺着的一个棉垫子说:“孩子4岁以前,不能随意上厕所,上一次就要两三个小时,没有凳子的话根本就受不了。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还要帮她用手抠出来,邓恩从小是吃着香蕉长大的。”4岁时,邓恩的第一个手术就是肛门解锁,之后是腭裂整形和心脏手术,直到2005年,邓恩才全部做完手术。
邓恩的四次手术花费了11.7万元,这些钱除了一部分是高振丽和老伴多年的积蓄外,其余全是借的。为了给邓恩治病,他们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许多大城市。在邓恩厚厚的一沓子病历本上,都留有这些城市的印记。在治病期间,他们认识了许多好心人,北京儿童医院的一位大夫还多次给他们来信,鼓励他和邓恩坚强地活下去,并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康复建议。
高振丽说,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每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足够他们一家人生活了。除了每月必须的400多元生活费外,老人每天总会给邓恩一些零用钱,让她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口渴时买水喝。除了这些,他还经常为邓恩买些新衣服、水果、营养品等,他的老伴也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邓恩。这些都让邓恩觉得自己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不同。高振丽说,他并不后悔收养邓恩,有这样一个可爱、懂事的女儿,他很自豪,也很骄傲。
“我死了,孩子谁来管”
“我老了,身体越来越差,万一有一天不在了,我就怕孩子没人管啊……”虽然养孩子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孩子却给高振丽带来了最美好的记忆和快乐。现在,老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年事已高,孩子的户口却还没有着落。
抚养小邓恩十多年来,高振丽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病了总是挺着。因为曾经患过胃溃疡,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差,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他病情很严重,要好好调理。
现在邓恩已经14岁了,可是还没有户口,因为多种原因,民政部门一直未能给他办理领养手续,给孩子上户。高振丽说,邓恩从小没有上过幼儿园,5岁之前她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同院里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大家都叫她“野丫头、野孩子”,邓恩常常哭着跑回家。现在,想到孩子在学校上不了医疗保险,而且马上面临要中考,这让高振丽十分着急。
“只要能让我看着邓恩上了大学,我就可以放心地闭眼了,真的,都不用我们邓恩大学毕业,只要进了大学的门我就放心了,我死也安心了。”高振丽说。
不要任何回报,希望孩子能与亲生父母团聚
高振丽在和邓恩生活的14年里发现,邓恩喜欢吃大米,爱吃辣椒,人又聪明,所以他觉得邓恩有可能是南方人。
14年的时间,邓恩在高振丽的悉心养育下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女孩。在采访中,高振丽老人重复地说着一句话:“在经济上,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我挣的钱足够花了,我也很少接受采访,因为,我们虽然过得辛苦一些,但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将邓恩照顾得很好。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看着自己和老伴一天天老去,我希望通过你们报纸的力量,能让邓恩的亲生父母知道,邓恩现在的身体一切正常,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负担,我也绝对不会向他们索要任何费用和经济赔偿,只是希望他们不要有任何顾及,能和邓恩相认,好好照顾邓恩,让邓恩有个好的未来。”
对于邓恩的身世,高振丽从没有隐瞒过,都如实地告诉了她。同时,他还教会邓恩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他们每月都会从生活费里挤出一点钱攒起来,然后以邓恩的名义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在他们保存的资料袋中,记者看到了很多张汇往红十字会、湖南灾区等的捐款。
在邓恩日记本的首页上,高振丽给她写着这样的一段话:百事孝为先,凡事要多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处处与人为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要自觉积极担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谅解和宽容。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爸爸不图你成名,只图你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