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世松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
原标题:一谈填四川,一谈姓氏老百姓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四川姓氏文化专家陈世松接受华西都市报专访:
陈世松,汉族客家人,祖籍福建。1940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1958年至1963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1963年考取该校中国古代史元史专业研究生。1978年11月调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要学术代表作有《余玠传》《蒙古定蜀史稿》《宋元战争史》《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四川通史》《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丛书》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自2014年4月5日以来,华西都市报“四川百家姓”栏目已经连续刊发了4个月。栏目获得读者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向栏目提出了珍贵的意见。
四川知名姓氏文化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研究员,也是华西都市报“四川百家姓”栏目的忠实读者之一,并长期关注和指导这个栏目。
本期“四川百家姓”推出特别报道,华西都市报专访陈世松先生,与读者畅谈姓氏文化。
四川人十分喜欢姓氏文化
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今年重点打造的栏目“四川百家姓”,是讲述四川姓氏来源、迁徙和姓氏人物故事的系列报道的版面。您是如何理解姓氏文化的?
陈世松:姓氏文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物,如果我们把姓氏文化看作一项工程的话,这就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为传播姓氏文化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我认为,这个栏目办得很好。
在我看来,四川的老百姓是十分喜欢姓氏文化的。我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做一般的学术研究,老百姓一般都不感兴趣,去找他们聊天,他们对你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但提到姓氏,就不一样了。你只要一谈填四川,一谈姓氏,一谈族谱,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现在在做一个很大的工程,就是收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故事。四川目前的很多姓氏都与这些故事有关,这些故事都是来源于民间的,这样的工程全靠老百姓的兴趣支撑。
所以,做与文化相关的报道,最主要的就是能让老百姓感兴趣。“四川百家姓”,就符合这样的选题标准。
谈姓氏,是对精神的慰藉
华西都市报:近些年来,姓氏文化在四川兴起的速度非常快,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文化现象?
陈世松:我认为,在我们民族基因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可谓根深蒂固。姓氏文化,是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启蒙意识。
在不同的时代,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平民老百姓,都要追问“我从哪里来”。慎终追远的思想只会暂时被隐藏,但不会被遗忘。只是有时会因一些社会因素影响,暂时潜伏起来。
“仓廪实,知礼节。”当物质生活改善、生活水准大大提高时,精神层面的需求自然提上议事日程。无论是追求自己生命的起源,还是听音乐、看书,都是寻找精神需求的表现。
就像现在华西都市报的“四川百家姓”栏目,如果放在战乱年代,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和阅读。当大家都有钱、有余力、有时间时,才有姓氏文化的火热。
当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世界,处在竞争中的人们,不时面对各种纷扰,自然要想去寻找一方宁静的乐土。中国人最重土地和乡情,最直接的精神避风港就是故乡和家园。
一谈起故乡,一谈起姓氏,对精神就是一种慰藉。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