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最前线
5月末的广州城连日大雨,不少移动营业厅外,却是排起了办理实名登记的“长龙”。
号称史上最严的“手机实名制”执行措施在广东率先推行,在6月1日前未办理实名制登记的首批移动手机用户,将面临“半停机”的严格限制。
尽管“不实名就停机”的规定,目前只是广东移动的地方政策,但该消息自公布以来,已让手机实名制再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不少网友冀望于实名制的推行,能够遏制日渐泛滥的电信诈骗,但也有部分网友对其成效存有疑虑。更多的人则期待相关部门协同努力,加强行业监管与打击力度,让电信诈骗真正绝迹。
推行实名制渐成国际趋势
自5月中旬以来,广东移动向非实名用户分批发送通知,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办理实名登记,逾期将被停机。首批手机用户的办理期限为5月31日前,也正因此,部分移动营业厅在近期挤满了办理实名登记的市民。
在直接相关的手机用户之外,“不实名就停机”的消息,在网络舆论场引起了更大反响,并让“手机实名制”再度成为热门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工信部力推用户实名登记,是为了应对日益泛滥的垃圾短信和电话诈骗。通过近两年的实名补登记,如今垃圾短信确实少了一些,但促销类的骚扰电话未见减少。手机实名制与国家网信办要求的网络昵称等“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制度相结合、联动,才有可能净化通信、网络空间。
对于广东移动推行的手机实名制的严格规定,不少网友都表示理解和支持。有网友称,他基本上每天都能收到好几条垃圾短信,比如小额贷款、中奖信息等等,为此不胜其烦,一个月几乎要屏蔽二三十个陌生号码,“如果手机实名制真的能够防范手机骚扰和诈骗信息,我也宁愿多跑趟营业厅办理实名登记。”
有评论文章展望,手机实名制有助于厘清手机市场泥沙俱下的乱象,减低手机诈骗发生率,有效遏制垃圾短信和手机犯罪。如今垃圾短信泛滥成灾,公众早就不堪其扰,而推行手机实名制好比给用户套上一个紧箍,让行骗者有所忌惮,职能部门查找起来也能有迹可循。
一些媒体还综合其他国家推行手机实名制的先行经验,认为“手机实名登记作为治理犯罪、约束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逐渐成为国际趋势”。目前,全球电信用户数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基本上都对全部或部分用户提出了实名登记的要求。
打击诈骗须加强行业监管
在对手机实名制抱有期望之外,也有少部分网友对其成效存有担忧。综合网友观点来看,其担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手机用户隐私权如何保障,二是电信诈骗能否真正被遏制。
在本报近日发起的网络调查中,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担忧,手机实名制可能招致个人信息被泄露。有网友直问:“我能给你实名,你能给我安全吗?”
事实上,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曾报道,某地运营商的手机实名制形同虚设,有员工为了完成开卡任务,偷偷利用消费者留下的身份信息重复开卡,甚至利用用户信息与卡贩子合作,导致用户频繁接到骚扰、诈骗电话。
另一方面,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多发,并呈现作案手段不断更新的趋势。有网友指出,手机实名制主要针对的是短信诈骗,但未必防得住利用网络改号软件实施的海外电信诈骗,而后者才是目前电信诈骗的大头。有数据显示,此前数年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中,使用网络改号电话作案的占90%以上,电信诈骗团伙99%身处国外。
如何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网友观点认为,在手机实名制之外,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不可或缺。
一些长期关注民事诈骗的律师指出,银行对个人或机构账户的异动可以进行明确的监控,在电信诈骗事件中,资金转入和转出都是多批次的,并且都体现为单次性资金流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控难度和成本。如果银行都愿意花大力气严格监控这些账户异动,可以对电信诈骗起到防范作用。
“推行手机实名制,这只是打击电信诈骗的第一步。”不少网友表示,期待运营商与银行共同加强行业监管,加大对电信诈骗的识别与打击力度,真正让电信诈骗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