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论坛由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的共同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在开幕词中透露,全市有近1500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中占有第一的企业已经达到450余家。
从政府层面,如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傅新华认为政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加大政府转型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工作;三是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融资难”依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次论坛的一大主题是围绕“四新”经济,探讨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各方给出了不同策略。
放开准入制度

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必须从制度层面有“顶层设计”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做了深入分析。
在制度层面,中小企业融资为什么难?首先马骏将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与国外做了一个比较,他认为,中小企业主渠道依然是银行,如何让银行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 重中之重,国外通过两种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它有一个市场化的商业金融,它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贵的问题,第二政府还有政策性金融,政 策性金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所谓的政府担保的模式,第二种是欧洲的,比如德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模式。两种模式,都要以商业金融为基础。
与国外比较,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商业金融不发达,制约了政策性金融,第二个我们的政策性金融不够务实。”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马骏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革,要放松准入,既然银行做不了,能不能让会做的去做,要放开准入,要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要建立政策性的金融体系。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小企业融资靠银行这条路基本走不通。”这是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对中企业融资的结论。他认为股权托管中心,是国家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通过场外交易至少可以获得两个好处。
“一是促进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股权融资,股权流动有价格,可以拿到银行抵押,这就是股权质押融资。第二个好处是形象宣传,其广告效应有时候大于融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