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2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荷兰籍学者尼克·伦格斯(Niek Rengers)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是省内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昨日下午,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尼克教授。
退休后到成都任职 他说“成都选择了我”
1990年,作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委员来访中国后,尼克教授就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欧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从2004年开始,他开始与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紧密合作,2006年起正式担任成都理工大学特聘客座教授。
谈起自己与四川的缘分,他说道,“不是我选择了成都,而是成都选择了我。”8年前,担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简称“IAEG”)主席时,他受IAEG中国国家小组的邀请,赴中国开讲座。借着这些机会,他开始认识了中国的成都、北京等城市。2006年,他受IAEG中国国家小组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来到成都理工大学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尼克教授又受邀随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教授一同考察,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在3天考察中,关于西南地区工程地质以及未来长期合作等问题,尼克教授与黄润秋有较为深入地探讨。这时,黄润秋便发出邀请,希望尼克教授能到成都理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实际上,那时候我在荷兰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尼克教授说道,就在同一年,在英国的一次国际工程地质会议上,他再次与黄润秋相遇。这一次,黄润秋代表成都理工大学正式发出邀请,尼克欣然答应了。他与四川、与成都、与成都理工大学的缘分,就此展开。“我每年要来成都2次,分别在夏天前后,待六周时间。”尼克说道。

客座教授做实事 助力打通国际合作渠道
由于年事已高,目前尼克教授并未从事太多科研工作。对现在的他来说,更喜欢把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些教训,跟同业和师生们分享。2007年起,尼克便开始在成都理工大学开设一些讲座。在这期间,他跟学生也有许多交流和互动。“我很享受这种教学的过程。”尼克笑着说,他的老东家荷兰ITC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学学院(现已并入荷兰屯特大学)是荷兰最具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学院之一,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很多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正因为如此,我才很喜欢跟学生们交流。”尼克说,他来到成都理工大学后,也在极力推动学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向国际化。
“2006年以前,IAEG中国国家小组以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跟国外大学的合作都比较少。”尼克教授说道,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后,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合作上的关系,帮助学校和实验室打通了不少国际交流的渠道,促进实验室的国际合作。现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与荷兰屯特大学正式开启了合作。不仅公派优秀学生去ITC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学学院攻读博士,还分派访问学者前去ITC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学学院交流学习。今天为尼克教授担任翻译的范宣梅,正是公派去荷兰屯特大学攻读博士的第一个学生。她在荷兰留学的导师,正是尼克教授的弟子。“目前,还有一位同学在那边读博士。”范宣梅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
“我也帮助成都理工大学联系和主持了一些大型国际会议,在会议日程安排等诸多细节工作上亲力亲为。”尼克教授说道,他任职客座教授后,也在积极帮助学校的老师将一些优秀的科研论文,发表在英文刊物上。“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