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灾后重建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孩子们正在愉快地玩耍。(摄于2014年12月23日) 洪蔚国 摄
——走进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场
“红红火火过新年 感恩奋进建家园”、“新居落成常念共产党 楼房进住不忘总书记”……岁末年初,四川日报记者行走在芦山、天全、宝兴等“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看见许多村民在喜迁灾后重建新居的同时,贴上了感恩对联,挂起了感恩标语。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一年多来,芦山地震灾区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看着灾区面貌一天天更新,感受到生活一天天改善,灾区群众最想说的是两个字:感恩。他们通过书写感恩信、传唱感恩歌、张贴感恩画等方式,表达着对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及援建市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感恩之情。
说不完的感恩情
81岁高龄的高加珍老人,回忆起一年多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时安置帐篷看望自己的情形时,话多起来。
2014年12月23日,记者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上场口安置房见到老人时,老人正在加封了防寒木板的屋里烤电炉,室内暖意融融。对党和政府,老人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聊不完的感恩情。“我一直给儿孙讲,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2014年3月,芦山县组织的“群众说事”大篷车开到龙门乡,高加珍老人拄着拐杖,上台为大家演唱红歌,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如今,高加珍4个儿子的新房,都规划建设在同一个小区。儿孙们希望老人和大家一起住进新房,安享晚年。
在龙门乡隆兴中心校任教的廖茂棱老师没想到,能在震后的村小教孩子们弹钢琴。她介绍,钢琴是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时,提前送给同学们的儿童节礼物。以前没见过钢琴的同学们,对弹钢琴有了浓厚兴趣。廖茂棱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弹钢琴。
邻近的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81户村民住进了砖木结构的新房。青龙场村的党员干部说,地震以来忙个不停,感觉就没困过,半夜还常在一起商量事情。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到处传扬。
写标语、创对联,是群众们最质朴的感恩方式,从芦山县城到震中龙门,一路上国旗飘扬,感恩标语四处可见。白伙新村最大的一副,写给了党中央:“新居落成常念共产党 楼房进住不忘总书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