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借着来绵阳培训的机会,平武县南坝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自强打听了几家三甲医院的门诊人次,结果令他咋舌不已,“差距太大了,一天比我们一月还多。”
惊叹之余,这差距也调动了李自强的兴趣:如何从大医院分享发展机遇?
机会已经到来。10月1日,四川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希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化解“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两极分化格局。政策已推行两个月,也带来一些疑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如何成长?大医院又要扮演何种角色?
1
扭转就诊习惯是一项长期工作
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绵阳市中心医院一直满负荷运行。自2010年起,该院已先后三次扩大病区,床位从700张增至1500张,但还是跟不上患者需求。10月1日起实施的分级诊疗制度,让中心医院医教部主任杨培看到了一线转机,“提高基层医院首诊率,可缓解上级医院就诊压力,有更多精力解决疑难问题,医疗资源利用率也更高。”
但两个月过去了,中心医院门诊数量下降并不明显。对此,绵阳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一方面,部分患者“迷信”大医院,头疼脑热也去大医院扎堆排队,就医观念仍需改变;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仍有待提升。“改变就诊习惯很难,涉及到患者的引导分流、基层医疗机构的强化等内容,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绵阳市卫生局医政科副科长罗兴业说。为此,围绕分级诊疗,绵阳共出台4份文件,囊括了人才流动、机构合作等多个方面。
作为整套政策中的“起手式”,新农合报销政策的调整,被认为是撬动农村患者分级诊疗的有效杠杆。根据相关政策,绵阳已提高基层报销比例,同时,履行转诊手续后,住院报销比例可提高3%-5%,而除急诊外未履行转院手续的越级诊治,原则上不予报销。
2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用户黏度”
“强壮”基层医疗机构、进而提高基层首诊率,是该政策的重中之重。
为改善基层医院人才难引的现状,绵阳出台政策为医师多点执业“松绑”。从10月1日起,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允许执业医师在市内1-3个医疗机构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同时鼓励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提高诊疗能力。
这一政策也点燃了基层医院发展热情。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翔正雄心勃勃计划从上级医院“招兵买马”,准备打造几个拳头科室,“除了方便患者就诊,对培养后备力量帮助也很大。”
为提高“用户黏度”,除了向上争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向下延伸。自2013年起,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绵阳在每个乡镇、社区都组建了一支健康管理团队。团队中包括全科医师、护士,以及村医或社区医生,与每户居民签约提供上门体检、健康知识咨询外,还接受居民的预约就诊。
目前,全市健康管理签约率已达到76%,预计2015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基层首诊率也将达到95%以上。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