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进四川·精彩故事”
甘孜最美乡村医生谭晓琴 身患肺癌仍乐观上岗
四川新闻网甘孜12月22日讯(记者 杜玉全)省道303线旁的斯木乡中心卫生院深居大山,一层的低矮瓦房,小而陈旧。病房、治疗室、医务办公室等呈单间围绕院子分布排开。8位医务人员,在这里为全乡老百姓会诊治病。31岁医生谭晓琴便是其中一位。4年前,她被确诊肺癌,如今依然乐观的坚守在岗位。
医者 名校毕业回乡就业坚守10年
1983年,谭晓琴在炉霍县斯木乡若海村一个普通农家出生,父亲曾是当地宜木乡的退休医生。谭晓琴从小聪明好学,2004年6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被分配至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工作。如今,已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0个年头,尽管工资并不高。
见到谭晓琴的当天,天色湛蓝,阳光十足,卫生院内显得尤为清静。谭晓琴在一侧的办公室内,为一位骨折的藏族小孩更换药物,小孩父亲不时的与她交流,气氛融洽。
不过,在她回乡工作的最初几年,患者对她并非十足的信任,彼此间也存在诸多阻碍。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她也曾遭到打击,“很多来这里的医生也因为巨大的落差而选择离开,近十年来,来去的不下20人。”
“一个很小的事例就是,我们在接诊病人时会戴口罩,本是一个卫生之举,但在老百姓眼里,会觉得我们看不起他们,嫌弃他们。“谭晓琴称,遇到这种状况时,需要解释许久,有时仍然难以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进而排斥治疗。
为此,谭晓琴跟卫生院曾多次下乡进行卫生宣传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会诊,“慢慢的,才让这种观念有了改变。”如今,不少患者都会奔着谭晓琴到卫生院就诊。今年1-8月,卫生院的门诊量已突破3600人次,而在这些患者中,经谭晓琴开处方的患者比例高达85%。
“现在已经突破了5000人次。”院长王立军介绍。

患者 确诊癌症依然乐观坚守岗位
从21岁到31岁,人生中最具青春活力的十年,谭晓琴选择了坚守在乡卫生院。也是在这10年间,她自身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除去医生身份外,又多加了一层身份:癌症患者。
2010年4月12日,是谭晓琴及其父母一直难以忘记的日子。当日凌晨2点,谭晓琴为若海村一产妇班措在帐篷内接生。严寒的夜晚,担心产妇受寒,其父母在帐篷内放伤了炭火盆。担心因炭火让产妇窒息,期间,谭晓琴曾将炭火放了出去。不过,产妇家人还是悄悄了放了回去。当晚,接生完毕后,谭晓琴便因中毒晕倒,长时间没有恢复。
从此,她的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经常感冒咳嗽。在这样持续了5个月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不得已,只得转院治疗。最终,年仅27岁的她被专家确诊为“右肺大细胞肺癌”。
“我自己也是医生,知道病情的严重性。”确诊后的一段时间,谭晓琴心情十分低落,但很快又扭转了这种颓势,“继续低落下去,对家人也不好,心想,为什么别人能生病,我就不能生病呢?”
在家休整半年后,谭晓琴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不想这样就放弃这个职业,不甘心,想再帮助帮助患者。”于是,放心不下的父母只好支持谭晓琴,并每天在身边照看她,“离开2小时就不放心,几乎成了我的‘保镖’。”
采访中,谭晓琴始终带着笑容,很难看出她已患病4年,而对于病情的提问,仅是简单的回答:“现在还好。”“她还经常安慰别人,有次跟她一样得癌症的老婆婆前来看病,看其情绪不好,还主动安慰对方。”院长王立军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