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扫地机的,可是有那么一部分扫地机器人就是任性的做不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到头来还需要用户自己重新清扫地面,还真是让人心塞。笔者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让人心塞的扫地机器人的设计,集体吐槽一下扫地机器人,让用户看到此类型的扫地机器人,就不要任性的购买了。如果你也有遇到如下情况,不放文章回复一下大家一起吐槽,一吐为快!
槽点一:压根就扫不干净 买你是干啥吃的?
消费者既然花钱购买扫地机,就是希望自己不用动手也能换来家里地面的干净整洁。结果有些不争气的扫地机就是扫不干净,机器从垃圾身上越过,垃圾要么纹丝 不动,要么垃圾就被扫地机的边刷“推”到更远的地方,真是让人看的捉急!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边刷设计有问题,别看边刷只占机身的很小一部分,却担当着相当重 要的(收集垃圾)工作。下面两张图是一个失败的边刷PK一个成功的边刷设计。

失败的边刷设计举例

成功的边刷设计举例
边刷设计其实很有学问,如果边刷的刷毛设计的非常集中,手感很生硬的那种也不行,因为当扫地机边刷高速运转时,由于刷毛在工作中没有分散开来扫垃圾,反 而更加容易将垃圾“扫飞”,造成垃圾“飞来飞去”永远扫不完。反之,如果刷毛设计的稀疏柔软同样也不行,稀疏的刷毛对于垃圾的收集一点好处没有,脆弱的刷 毛在收集较大垃圾时用不上力,自然不能将垃圾扫入中扫区域供吸尘口吸入。
所以边刷的设计不在于刷毛组的多少,不是越多就越牛,设计较多的刷毛组没有太多意义。这也是为什么iRobot的最初的6组边刷变成现在的3组边刷,并 且3组边刷沿用至今的原因。成功的边刷在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垃圾扫入中扫区域供吸尘扣吸入,并且无垃圾被“扫飞”现象。刷毛组3-4个即可。
有些小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扫地机设计了一个边刷,而有些设计了2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扫地机器人在延边贴墙清扫时,只有一面是贴墙的,所以只 需要设计一个边刷延边清扫就足够了。
其次,一个边刷设计可以为机器减少续航时间负担,因为边刷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电机带动,这就消耗了一部分机器续航时间。 所以一个边刷设计更加节省电力。两个边刷设计的好处在于能够从两侧同时收集垃圾,为垃圾的收集工作节省了时间。
槽点二:集尘盒脑残设计
有些扫地机器人将集尘盒设计在机身侧面,当用户需要清理集尘盒时需要将集尘盒取出,而在取出的过程中会导致垃圾掉落(半封闭集尘盒),这样不仅需要重新 打扫,而且也很扫兴,用户瞬间就感受不到扫地机器人带来的便捷了,更多的是抱怨:“这咋设计的?有没有考虑过用户的感受?”。

半封闭集尘盒 垃圾极容易掉落

大容量全封闭集尘盒 垃圾不会掉落
不是说侧面不能设计集尘盒,如果设计,最好设计成全封闭型的,如上图。这样无论用户以什么样的角度取出集尘盒,垃圾都不会掉落。而且全封闭的集尘盒也有 益于细小灰尘的收集,不至于在我们取出集尘盒的时候吸入过量细小灰尘,导致嗓子或呼吸道不舒服。另外小容量集尘盒必将被大容量集尘盒取代。小容量集尘盒几 乎扫1-2次就要清理集尘盒,确实有些麻烦。而大容量集尘盒一个星期清理一次即可,为用户节省了很多时间。

集尘盒置顶设计
另外有些扫地机将集尘盒设计在机身顶部,这也是不错的选择。用户只需要打开扫地机上盖,就能直接将集尘盒取出,垃圾同样也不会掉落。这个设计还有一点好处是方便用户拿取,也方便清理。只需要将集尘盒取出用清水冲洗即可。
槽点三:中扫区域缝隙较大导致漏灰
在垃圾较多时,有些扫地机由于行进速度过快,部分垃圾还没来得急被中扫区域清扫并吸入集尘口,恰巧这时候机器就停止工作了。那么问题来了,当你将扫地机 器人拿起的时候,你会被掉落的垃圾而震惊的。这些垃圾被滚刷和胶刷暂时卡住了,当机器被拿起时垃圾由于惯性或拿起的方向改变了垃圾的运动方向,垃圾由于重 力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就掉落了。

中扫区域容易掉落灰尘
垃圾掉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扫地机本身吸力不够,这个不仅关系到吸尘马达的动力,同时也涉及吸尘口大小的问题。吸入口越窄小,吸入风压就会越大,从而吸力 越强,空气流量相应会减少,狭窄的设计同时也意味着较大的垃圾容易被卡住;吸入口越大,随之空气流量就越大,虽然较大物体不易被卡住,但是风压就降低了, 从而也影响吸力。每个电机都有空气流量要求,流量不能太小,空气流量不够,电机压力就会增大。吸入口太大,吸力就会变小,主要是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就 是设计的关键,间接也决定了清洁率。

说到底,无论怎样的设计消费者都不希望在拿起扫地机时遇到很多细小垃圾掉落的情况,这点不得不吐槽。用户花钱买回家的机器不能只有“惊”,没有喜,说到底还是设计合理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