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陈应国)今年以来,云南祥云县在提升服务中走好群众路线,完善机制体制,推动资源向基层配置,以兴修水利为切入点,以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边查边改,推动服务向民意聚集,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扶持和引导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实施现代农业项目,打牢发展基础,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为帮助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4.3亿余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5%。
祥云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的机遇,按照“立足生态、兴修水利、做强产业、经营城市、突出科教、和谐发展”的思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容增蓄、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为目标,以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等七大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仅在近三年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1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1046.03万个,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026.32万立方米,新建供水工程114处、塘坝7件、水窖2825个、水池122个、灌溉机井476眼,加固水库50座,疏浚河道128.1 公里,建成县管三面光沟渠62.79 千米、乡镇管田间沟渠586.8千米,清淤渠道1176.3 千米,新增灌溉面积6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1.6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63 平方公里,增加蓄水能力992.25万立方米,水利设施控制水量达1.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8.01万亩,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祥云县以认真破解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问题为切入点,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着眼发展远景,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不断拓宽现代农业建设渠道。同时,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综合配套建设为保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进程,多渠道、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祥云县克服了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全县每年农经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增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祥云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初具规模,全县共培植了蚕桑、蔬菜、林果、畜禽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蚕桑基地10万亩,产年鲜茧5000吨,产值1亿余元;蔬菜基地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粮油基地45.84万亩,产量达20万吨;核桃基地60多万亩,产量6500吨,产值达3亿元;红梨基地2万亩,产量1.6万吨;中药材基地1万亩,产值逾1亿元;畜牧业产值突破18亿元。
按照“立足优势抓特色、突出特色创品牌”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要求,祥云县“放活”激发群众的创造力,重点扶持发展粮食、烤烟、蚕桑、林果、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中药材等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祥云特色、在省州内外知名的农业产业及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成为“有资源支配、有资产经营、有资格入市”的新型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高歌猛进,加速发展。同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57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绿色食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此外,加大与国内外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已建设特色蔬菜外销出口基地近2万亩;发展省、州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3家(省级6家,州级7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11家;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切入口,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样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麦类和开展“吨粮田”建设,实现全县粮食稳步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先进县”和“全省粮食先进县”,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