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沧源县老年人活动中心,看到门佤艺术团的爷爷奶奶们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伴随着音乐声,唱着词儿、舞动胳膊、扭动身躯,认真练好每一个动作。
除了外出演出,几乎天天都集中在一起不厌其烦地编排节目或反复温习动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引导和感染身边的人加入健康文明生活行列。
2004年,老人们组建和成立了门佤艺术团。门佤艺术团跟其他社会民间团体一样,除了有团长、副团长外,还设有政治指导员等,队员由退休老干部、职工和职工家属组成。老人们在活动场地不固定的情况下,仍然执着地坚持排练节目或开展演出活动。
十年来,团队演员累计45人,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在册人员28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7人,最高年龄73岁,最小年龄51岁,平均年龄63岁。
“唱歌跳舞是我们大家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把这份兴趣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坚持去做。虽然我们门佤艺术团的老人们年纪大、记性不好,但创作的热情不比年轻人差,个个出主意、想动作,丰富节目内容。”门佤艺术团团长田国兴老人执着地说,平时,我们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宣传好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还对收集来的民间歌舞进行二次创作,整理和编排的佤族民间歌舞达20多个,并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演出,加大佤文化的宣传力度。
十年来,门佤艺术团作为活跃在佤山村村寨寨的一支老年文艺团队,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结合当前形势,编排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廉政建设、法制教育、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艾滋病预防、林权制度改革等内容的30多个节目,并深入到机关、乡(镇)、农村和社区开展党的政策文艺宣传活动。
“我从团成立之时就在到现在,编排的节目也非常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不仅受邀在县城或下乡演出,还到缅甸、县外、市上或省上参演。每天大家一起排练、一起度过每个快乐时光、一起外出演出……不仅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以舞健身,以舞会友。同时,也让我们接地气、长灵气,学会交流,学会取长补短,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节目。”门佤艺术团李美秀老人激动的话语。
十年来,门佤艺术团创作和编排了合唱《我们的中国梦》和《党的十八大盛会开得好》,快板说《党的十八大精神照佤山》和《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歌舞《共圆中国梦》等十余个政策性宣传节目,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理论宣传通俗化,也使门佤艺术团成为宣传、推广和运用佤文化,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前沿阵地。
门佤艺术团团长田国兴老人执着地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我四处收集资料,认真研读,和团里的老人们用一个星期时间创作和编排了《依法治国“西代可”》这个快板说。通过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和社会正能量,真正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到人。
现龄66岁的退休老教师肖玉兰说,现在人老了,记性和身体都不如从前,为了不拖后腿,现在背歌词要一天到晚不断的念着,有时还要小孙子来帮忙。今天背的,过了晚上第二天就不记得了。舞蹈动作也是如此。但我们这群老人为了自己喜爱的这份事业,非常用功,也很努力,有的坚持带病排练,有的还放下家里的事儿坚持集体外出演出。
老人们的记性不好,身体动作不够敏捷,每天都会用比年轻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来记住每一个动作或歌词,并坚持集中排练节目。有时时间紧,还会从早练到晚,这样每天重复不断的练习,希望把每个舞蹈的动作和歌词记牢,家里人没有埋怨,而是理解和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他们的团队里不止一次更换队友,来来去去,但大家十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用他们的信念和执着从事着一份自己喜好的事业,不仅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大山里,给群众带去新鲜知识和信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踏着时代的步伐、用平凡的举动引领群众坚定信心,走进幸福生活,十年来开展演出225场次,每次下乡演出或应邀外出参演都得到社会各界和观众的好评和认可。
勐董镇永冷村支书李国云说,门佤艺术团的老人们虽然年纪大,但表演时神采飞扬,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
“虽然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等概念政策性非常强,但通过他们用佤语、地方方言和肢体语言的方式传递给我们,却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他们表演一晚上传递给群众传递的信息比我们组织群众在会议室里集中学习更有用。”
整整十年,门佤艺术团老人们用信念坚守这份兴趣爱好,用执着追求生活中的乐趣,不仅活出自己的快乐和精彩,更用平凡善举把这份精神和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把这份正能量传进每个人的心里。他们不仅是传递正能量的使者,更是佤山上的“启明灯”。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赵淑芳 爱星·西涅 赵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