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5日讯(记者 杜玉全)今日上午,首届中国智能汽车国际论坛在成都开幕,此次论坛是国内部门参与最多、专家层次最高、外方参与最多的汽车智能化和无人驾驶的技术论坛,数位国内外专家与会,共同探讨智能汽车的发展技术。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现场多位国内专家谈及到目前中国的智能汽车状况,表示中国智能汽车距“无人驾驶”还有距离,仍需政府层面加以规划和规范。
谈趋势 未来汽车将实现“无人驾驶”
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实现无人驾驶或将是最高目标之一。今后的汽车发展也将向创新型的,更具科技实力,更具人性体验的智能化时代发展。而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介绍,智能汽车的发展将对道路安全做出贡献,降低交通事故率,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提高交通效率,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汽车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良性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智能汽车将影响到驾驶者的生活方式,让机动出行变得更便捷。
李骏称,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面临诸多的国际化技术的挑战,如果自己不主动行动,将失去汽车大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现在已经到了采取智能汽车国家行动的时候了。”
谈困惑 投入高 周期长 人才缺乏
目前,在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涉足智能汽车领域,不过在发展上依然难以追上国外早先起步的部分国家的技术水平。中国自主企业在进军智能汽车时也遇到了具体的问题和困惑。
今日下午,奇瑞汽车公司前瞻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效华就表示,自身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多个困境,比如智能汽车研发的高投入、长周期以及人才的匮乏等。而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在智能汽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通病。
“传感器等配件的购买,自主研发的投入,检验环境和配套设施的置备,人才的聘用等等都需很高投人。”陈效华表示,目前在其进行智能汽车研发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高投入,而相对的则是长周期,“这些所有的开发和用户的接受都是需要很长时间。”
同时,人才缺乏,也让企业在发展是面临困境。另外,目前智能汽车的理念还是比较淡,技术层面也有很多壁垒,核心算法失控,企业对该项目的持续支持还较弱。
谈未来 国家层面加大规划 企业建核心技术联盟
那么中国汽车商又应如何快速有效的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呢?对此,陈效华提出,首先应在国家层面加大规划,要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内外政策应该持续进行该领域的支持工作。而企业自身则应该建立核心技术联盟,要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李骏则称,需要探索跨行业的研发工作,比如政府层面、行业规范、交通规划等。挖掘智能汽车带来的潜在效益,开拓中国智能汽车的商品价值,形成商业模式和生态圈。同时,从法律、认证许可、体系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