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郭兴利是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人民法庭庭长,10年间,他用背篼把法庭“背”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当地老百姓都叫他“背篼法官”。
有人说郭兴利是自找苦吃,可郭兴利说“法官多动腿,群众就能少跑路”;也有人说他,背背篼审案是在作秀,可更多人说,哪有坚持作秀10年的。
如今,法院给开封法庭配了车,除了不通公路的地方用得着背篼外,大多数时候都能开车去。
“条件好了,背篼很少背了,可背篼精神不能丢,为乡亲们服务的意识不能丢,法官的责任更不能丢。”说这话时,郭兴利饱经沧桑的脸上露着坦诚。
郭兴利心里清楚,在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村,外人看来不足挂齿的小案件,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在当事人那里,这些都是“比天还大的大事”。审理案件的原则是“能调则调,当断则断”,但郭兴利发现,作为乡村法官,诉讼调解是案结事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要从根子上解决当事人的“大事”,应该更多地选择调解。
郭兴利定了个规矩:结了的案件必须逐件回访。老百姓对案件处理适用法律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案件的落实情况、关系的修复情况等都在回访范围内,每次回访他都能发现一些问题,也总能解决掉这些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办法组合上阵,不仅成为调解案件的利器,也成为做群众工作最有效的高招。(记者袁定波)
原标题:背篼法官田间地头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