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因家庭的变故,他们变得不起眼;有那样一群人,人们对他们总是充满畏惧。然而,这两群人一旦产生情感的火花,却会给大家另一种感受。
为了保障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以及鼓励服刑人员更好地接受改造,自2013年9月开始,云南嵩明县公安局杨桥派出所想出了社区民警一对一帮扶的办法,让民警为孩子做‘家长’,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实施帮扶“妙计”
2012年1月,嵩明县杨桥乡西山村委会磨石箐村,一对夫妻因琐事争吵,丈夫一怒之下举着柴刀砍死了妻子。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庭被砍碎了。
之后丈夫被收押,留下一对13岁和8岁的女儿,小珍和小芬,还有家中82岁的老母亲。
原本贫困的家庭遭遇这样的变故,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孩子来说,忍受着失去父母的伤痛,还要忍受周围小伙伴的白眼和歧视,幼小的心灵也在不断扭曲着,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个不好的兆头。
实施社区民警为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做家长后,民警李映海成了小珍和小芬的“家长”。
起初,两个小孩挺不配合工作,“我爸爸就是被你们抓起来的,我凭什么再相信你们……
面对小孩的抵触,李映海并没有放弃,通过帮助奶奶做饭,教姐妹俩做功课以及去学校寻求帮助等方式和小孩“套近乎”。
很快,姐妹俩打消了疑虑,每次看见李映海,都忽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和他腻在一起,向这位“家长爸爸”“叽叽喳喳”地诉说着学校里的开心事。逢年过节李映海还亲自掏钱给老奶奶当过节费。
现在,俩孩子活泼开朗,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不但自己学会了做饭,还担当起照顾奶奶的重任。
老人逢人就夸,李警官就是俩孩子的再生父亲。
严防“误入歧途”
十三四岁是孩子的叛逆期,管不好就会使孩子不入正途,误掉孩子的一生。
布能村委会阿赤村的13岁少年小刚,父亲因故意伤害罪入狱,母亲闻讯离家,留下他和72岁的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年纪大了,已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为孙子筹集学费。只好摆了个路边摊,卖点袋装零食,每天赚个块儿八角的。
“祖孙俩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负责和小刚一对一帮扶的社区民警刘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对小刚的帮扶让刘警官大伤脑筋,小学刚毕业的小刚产生了厌学情绪,一心想辍学混社会。看着野性难训的小刚,刘良多次到家到校耐心开导他。
经过一段时间,小刚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会旷课、到街上闲逛。为防止孩子误入歧途,刘良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学校的老师联系,请老师和校方加强对小刚的监管。同时自己也想方设法教育开导小刚,小孩一旦进入社会,学好了不说,学坏了就麻烦了。
现在,小刚旷课的次数逐渐减少,这个倔强的孩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阿姨,您来啦”
十年前,因多次吸毒,大有村小薇的父亲被送入了强制戒毒所戒毒,妈妈无力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选择抛弃女儿小薇和六十多岁的公婆,离家出走了。
这让12岁的小薇幼小的心灵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她开始逃避一切,上学旷课、打架和常不归家。
了解这一情况后,社区民警张浩想尽一切办法,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不穿警服,还多次派女民警李佳倩与小薇沟通交流。
民警多次跑到学校,了解小薇的学习及思想情况;多次跑到村里,争取低保为其解决生活困难;多次跑到家里,与小薇谈心,辅导作业,甚至还为其做简单可口的饭菜。
在民警的努力下,小薇开始接受他们,一改从前的抵触情绪,和民警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
努力没有白费,至少又拯救了一个叛逆的孩子。
对于民警李佳倩来说,这一切的努力换来的最好的回报莫过于那句“阿姨,您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