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下要闻 > 内容

专家与市民谈四川省十大领域深化建章立制
发布时间:2014-10-13 23:01:50   作者:佚名   点击:

  十大领域深化建章立制访谈

  省政府提出要在行政权力最易失控十大领域深化建章立制。将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度之笼如何编织?一把手独大,末位发言制对其约束力有多大?权力如何运行,才能一直走在阳光下?如何让民众监督政府决策的成本降到最低?行政改革有哪些民生领域的变化您最期待?

  带着这些问题,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多名专家,并走上街头对普通市民进行随机调查。

  专家访谈

  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裴泽庆

  “权力牢笼”钥匙交给老百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建章立制,就是给执政机关和行政权力立规矩,将权力锁到制度的牢笼里,把钥匙交给老百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减少行政审批,解放社会活力和激发社会创造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譬如,一,政府越俎代庖,将权力之手伸向市场,市长越来越像总经理,书记越来越像董事长,政府与民争利。二,权力寻租。领导干部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插手土地出让以及公共资源交易等,替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制止政府乱作为,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更好作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制度框架要清晰,制度结果要明确。

  十项制度规定瞄准的是政府权力最容易失控、最容易发生腐败、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我注意到,在土地出让管理工作规定中,提到主要领导末位发言制。”裴泽庆说,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省委“两个意见”中,虽然只是发言顺序的调整,即便不能改变主要领导立场,其中传达的意识——杜绝一把手一言堂,仍然引发关注。当然,增强对领导的约束,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要制定权力清单。媒体、社会、班子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监督。”

  在制度建设中,还要引入公众和第三方机构的力量。裴泽庆说,政府运行中,除涉密外,该公布的信息必须要公开。老百姓作为纳税人,政府应该干啥、想干啥,都应该让纳税人知道,做好信息披露。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要有公众的参与,否则政府就会出力不讨好。

  “将权力锁到制度的牢笼里。钥匙最终要交给老百姓。”裴泽庆说,省政府建章立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制度文化、制度环境,在整个社会都要养成,要在全社会,尤其领导干部队伍中营造出对制度的敬畏心,培养公众对权力监督的意识。此外,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既要有合理分工,又相互制衡,防止权力向一个人集中、向一个部门集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约束力,制度最后只能沦为一纸空文。”裴泽庆说。

  西南交大政治学院院长 林伯海

  划清权力边界 从源头防腐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人类几百年来政治文明建设的最伟大发明之一。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标之举。

  林伯海认为,就行政体制改革来说,反腐就是要减少和控制官员的权力。但如果官员手中掌握着太多、太大的权力,这个笼子很容易被洞穿,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重要的是要减少政府权力,同时给其权力运行设定边界,限定政府官员的权力活动范围。换句话说,政府要大力下放行政审批权,把原本不属于政府的权力返还给市场、企业和社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政府真正当好裁判员而非运动员的时候,政府本身的权力就容易在笼子中运行了。

  他说,四川省政府深化土地出让、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十大重点领域建章立制,覆盖面广,从管住权力入手,进一步界定了权力限制和边界,官员行使权力时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便于接受公众监督,受到公众约束,这是我省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招与真招,这十大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改善,有利于更好地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有利于从源头上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更为重要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不按制度合同办事、新官不理旧账,或不信守承诺、恐吓欺诈、失信于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这无疑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的公共形象,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林伯海说。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杨静光

  降低老百姓监督决策“成本”

  这一“重拳”总结以前反腐经验教训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成果,突出特点是形成了完整闭环的制度体系,既有利于锁住“老虎”,也有益于关住“苍蝇”。杨静光特别强调,这是我省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作风建设、构建预防腐败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立足实际、追求实效。

  杨静光认为,“要真正通过这些制度把权力真正关进笼子,具体操作中还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制度有效运转,首先要确保制度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和其他人,能够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制度的监督”。低成本意味着老百姓参与监督和决策时,门槛要低,防止“弹簧门”、“旋转门”的存在。以十大新规对政务公开提出的要求为例,明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便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只有参与的途径真正畅通,老百姓不需要耗费高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降低门槛,才能实现‘广泛参与’获取的制度整合效益。”

  与此同时,杨静光提示“注意降低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根据新规,重大行政决策涉及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集体决定制度、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杨静光说;“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成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后,就必须慎重处理程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严格掌控制度运行的成本。”

  “再者,行使权力容易失控的重大领域全部‘进场’,涉及相关“交易”的操作都在同一个平台完成,意味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多了公平的‘第三方’。虽然参与方多了,但交易流程如果太繁琐就可能降低效率,抬高成本。”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新规中提出,建立专家团队,需要通过公开摇号方式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师和评审专家。杨静光称赞这种方式,认为电子化操作流程是强化罗尔斯提出的“无知之幕”功能、提高腐败操作成本、降低腐败发生概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媒体盘点基层“造假灾区” 成都一公司被“点名”
下一篇:治蜀兴川的法治实践

发表评论
工作联系QQ:3111680931。
© 前沿中国网【www.qyzgx.com】© 2005-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