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改造的中地产坡地
项目改造如火如荼
基本改造成型的高稳产农田一角
“将群众的土地丈量后打散,集中实施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把费时费力低产的农田改造成省时省力、高效稳产的农田,改造好后,再按照同等比率增减,将高稳产农田分还群众耕种。”云南镇雄县场坝镇党委书记李恩翠指着正在进行中的劳动场面说:“我们正着力开展“第二次土地革命”。
据介绍,摩多,彝语,意为山间小坝子。场坝镇摩多村,以彝语“摩多”为行政村名,有土地1万余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应“摩多”之概括,该村土地大多为坡地。多年来,当地群众顺山而耕、应地而作,以传统的牛耕、人挖人背为主要耕作方式,费时费力产量低,耕种成本大得惊人,耕种效率却不如人意。
“一年种下来,每亩地能够收粮食1000斤左右,但主要还是靠牛耕人挖栽种,比较费力。”摩多村村民曾德明一边观看农田改造,一边向我们讲述了目前的种植模式和产量。
今年来,场坝镇在摩多村实施万亩地产农田改造项目,对低效低产农田进行改造,通过石埂台地、土埂台地改造,将坡地改平整形,修建农耕路和机耕路,使之便于机械化耕作,实现农业耕作从传统向现代化、机械化种植的跨越,大大降低耕作成本,增加土地效益。同时,在土地区间修建水池和捂粪池,达到抗旱防涝、就地捂粪出粪种植的目的,减少自然灾害对种植的影响。
“通过改造,每亩地能增加产量80公斤左右,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项目实施后,将增加产量80万公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负责项目组织管理的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中低产改造的效益,“最关键的是改造后采用机械化种植,省时增收的同时,老百姓种植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在摩多村坪子村民组,我们看到,挖掘机、拖拉机等大小中低产农田改造机械齐上阵,开挖机耕路,拉石砌石埂……一块块方整的崭新土地不断造就。
为了让这一惠民实事充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场坝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群众会,充分征求民意,向群众分析讲解中低产农田改造的前劣后优,让群众支持并参与到中低产农田改造运动中来。在征得群众同意后,该镇组织干部职工与群众一道,对群众的原有承包土地进行了丈量登记,并随即启动开展中低产农田改造。
同时,项目将在土地改造成型初期,采取农业生物措施,实施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以增加土地肥力。目前,1000亩绿肥肥田种植已接近尾声,900亩秸秆还田项目将随即实施。
据介绍,该镇已在项目区打造1000亩苦荞基地,并将打造4000亩小麦规范种植区,通过规范化种植产业培育,进一步增加土地效益,助力群众致富。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通讯员 吴长宽 程洪